孩子,我们替你睡着的父母撑起断墙 5月15日,北川县城。武警凉山支队官兵长途奔袭14个小时到达这里。
废墟上一片死寂。突然,一个孩子的啼哭声在废墟中隐约传来。
官兵们屏息侧耳,准确判断具体位置。
排长袁一力带几名战士顺着断墙裂缝钻进去,其余战士在外接应、观察余震。
昏暗中,眼前景象把他们惊呆了:一对年轻夫妇,联手用身体搭成一个拱形撑起断塌的墙体,护住了身下年幼的儿子。年轻夫妇已经死去,余震挤压断墙让他们拼死保护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个3岁的男孩挤在里面,哭喊着父母,摇动着他们已经僵硬的身体。
袁一力赶紧去抱孩子。孩子却哭着说:“我不跟你们走,爸爸妈妈在睡觉,我要和他们在一起!”
此时,废墟开始晃动,断墙混凝土屑簌簌掉落。容不得片刻犹豫,袁一力和士官李洪用肩替那对年轻夫妇撑起了岌岌可危的断墙。在男孩声嘶力竭的哭声中,士官李世康迅速把孩子抱出了险境。
余震稍停,官兵们再次撑起断墙,又奋力把年轻夫妇的遗体抬出了废墟。看到爸爸妈妈睡在午后的阳光下,男孩慢慢止住了哭泣……
官兵们不愿回忆这一幕,说着说着就把闪着泪花的眼睛向无人的角落扭过去。
第 1 2 3页
前进,不管抬出去是希望还是失望 南坝,深山峡谷里的一个偏僻小镇。5月14日凌晨,武警绵阳支队支队长刘昌建率领官兵,用双手在这里拼命挖出了20名身负重伤的幸存者。然而,山谷无平地,临时机降点只能开辟在山顶。伤员得靠官兵们从山脚下尽快抬上去。
简易担架,4人一组。面前,是高耸的陡坡,巨石泥浆漫山遍野,落石泥流随时飞下。肩头,是奄奄一息的生命。
凌晨2时35分,参谋吴树芳和战士吕忠芳、王斌、张站波抬着一位老大娘出发了。走在前面的,几乎是匍匐在泥石上;后面的则要将担架高高举过头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担架水平。
说时迟,那时快,一块脸盆大小的石头从山顶飞向这里。吴树芳大喊一声:“快,向左边避让!”4人默契配合,石头呼啸而过,担架上的老大娘安然无恙。然而大家当时不知道,落石在他们身边遇到障碍拐了个弯,在吴树芳右小腿上撕下了一块皮肉。吴树芳咬紧牙关,一声没吭继续前进……
这段路,直线距离不过300米。但他们每运一个伤员,得爬4个小时。第1个,第2个……第5个送到山顶的是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战士们把担架放下,告诉她马上就有直升机来救她,却发现这个来不及留下姓名的小姑娘,已经死去……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抬到山顶——不论抬出来的是希望还是失望。从山下的漆黑夜幕,爬到山顶的晨曦初露,当20名伤员被全部抬上山后,这群铁打的士兵已遍体鳞伤。
第 1 2 3页
挺住,用我们的肩膀搭起救命桥梁 震后第一个清晨,武警绵阳支队一中队40名官兵冒雨翻山越岭来到北川县城边。
通向山外的惟一一座大桥震断了,河床上,一道长达七八米的大地裂,把幸存群众逃生的路隔断。中队长杨雪春抵近观察,地裂已被泥石淤塞,但仍有近2米深。他立即组织官兵系好安全绳下去探路,很快确定了一处距离较近、泥石较硬的地段。
对面群众开始涌动,但只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能吃力地下沟、过涧、上岸。
大地传来余震的悸动,县城里还不知道有多少生命等待搜救。时间,刻不容缓。支队政委徐超一声令下,中队长杨雪春带领20名官兵翻身下到沟中,交错寻找结实的石块踩在脚下,从此岸到彼岸次第排开、排成两行。
此时,在对岸群众视线里,武警战士肩头的红色警衔,像地裂中点燃的生命火焰,在风雨中连成了一座救命的桥!
“快!快!对岸的群众快踩着战士的肩膀跑过来!”似乎被眼前一幕惊呆了,徐超喊了好几遍,也没人过来。他迅速来到对岸,组织指挥人们踏上子弟兵肩膀连成的桥。
一个,两个……一百,两百……肩膀不够用,官兵们伸出手接住一只只要踩空的脚……这座桥,把5000多名群众送到了对岸。
佩戴着党和人民授予的警衔,子弟兵的肩,撑起希望的天。
(本报成都6月2日电)本文插图由 叶浩鹏绘
第 1 2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