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官兵在废墟上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沈玲摄
连日来,陆航部队连续出动多架次直升机,为灾区抢运救灾物资。本报记者 张雷摄
编者按 灾难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我们带来精神财富。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汶川大地震·感动我们的故事》系列报道。继今天刊发事件篇《立体大营救》之后,我们还将推出人物篇《空前大考验》、感悟篇《永恒大课题》等长篇通讯。愿这组报道能给广大读者更多的感动、更深的思考、更大的收获和更加长久的珍藏。
大地在痉挛,汶川在喘息……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大地震,仅重灾区范围就超过12.5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区、市),受灾人数高达4561万人。
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立体大营救。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命令,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13.7万名官兵,生死突击,全力救援。
都江堰、什邡、绵竹、北川、汶川、青川、理县、茂县……十多天来,我们奔赴灾区一线,看到了太多灾区群众急切待援的期盼眼神和风雨中子弟兵舍生忘死救助群众的感人场景。
生命无价,血浓于水的含义在那一刻被放大千倍万倍,穿越时空,令人荡气回肠。
空中抢运、铁路急送、摩托化开进、徒步强行军……目标重灾区,13.7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展开非战争行动的空前大集结。 这是我军非作战用兵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立体化大集结。
灾情发生后,胡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他要求灾区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
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要求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第 1 2 3 4 5页
2008-6-3 7:54:28#@#$#
震后10分钟,成都军区就成立了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受命担负统一指挥调度震区三军部队的重任。5月23日凌晨3时20分,记者来到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虽然距“5·12”汶川地震已有11天,但这里的战斗气氛依然浓烈……
一切为了生命,救人高于一切。救灾官兵用大爱彰显生命至上的理念,拼尽全力展开生命大营救。
“一切为了生命,救人高于一切”,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强音。
13日14时,记者在什邡市蓥华镇中学救灾现场看到感人一幕:驻什邡某训练基地的97名官兵肩扛、手搬,将一块块纵横交错的水泥板挪开,再将碎石渣往外清理。他们硬是靠铁锹等简陋工具和双手,在废墟里刨出了18条鲜活的生命。
北川,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13日0时30分,成都军区某装甲团率先抵达北川时,看到街面空旷地带随处躺着受伤人员。“立即将受伤群众转运到北川收费站。”团长唐保东一声令下,全团官兵纷纷奔向各个救灾点转运伤员。
从城区到收费站有4公里,沿途山路坍塌,根本无法通行。“没有路,我们就用脚踩出一条路。”官兵们抬着或搀扶着伤病员,攀爬在泥泞的山路上,手脚并用地向救治点接近。在一些艰难的路段,官兵们为保持担架平衡,就跪在地上挪行。仅5月13日,这个团通过这条被官兵踩出来的生命通道,救出受困群众和伤员3775人。
德国《商报》以“人民解放军的时刻”为题,报道了不少救灾部队在开展救援时没有重型机械,许多士兵只能徒手救援的情况。除文字报道外,德国媒体还大量运用了解放军救灾的图片:有的流着眼泪吃力地背老人,有的累倒在地。媒体评论说,诚然,与现代化的救助设备相比,只靠双手进行救援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但正是救灾人员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迅速到达灾区展开救援,使很多埋在废墟中的群众有了生还的希望。中国在第一时间把救灾人员投放到灾区,而不是教条地等待救援设备等辅助条件,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毕竟不是当年那支只有小米加步枪的部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撬杠、千斤顶、张力器、起重机等一批批先进的机械和现代化设备正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
官兵们把能用的设备全用上了。他们用切割机、钢丝钳把楼板钢筋剪断,用起重机、吊车将沉重的坍塌物吊走;官兵们把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全都用上,哪怕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都不惜代价。一切为了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发挥挖掘设备先进的优势,抢险救人打头阵、当尖兵;海军陆战队带来了能够发现10米以下微弱生命体征的生命探测仪,高科技救灾屡建奇功……
5月13日凌晨2时23分,都江堰聚源中学救灾现场。黑暗中,焦急的受灾群众忽然看到一束灯光。随即,一支身穿橘黄色救援服、头戴红头盔、背后印着“CHINA”字样的救援队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是由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官兵和国家地震局专家、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地震救援队。
“国家队”,自然代表了中国抗震救灾的最高水平。在都江堰聚源中学倒塌的教学楼前,他们用红外和声波搜救仪展开搜索,放出搜救犬寻找幸存者,不到一分钟,便确定了一名幸存者的具体位置,并成功地实施了营救。
这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国家队”科学施救的结果。5月13日4时10分,他们在都江堰新建小学,仅用几个小时便营救出16名幸存者;5月20日凌晨,他们在汶川映秀镇,将被困地下178小时的马元江成功救出。
哪里有呼唤,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截至5月27日20时,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共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3336人……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这是13.7万子弟兵一心为民、舍生忘死托起的生命之光。
第 1 2 3 4 5页
山体崩塌,桥梁断裂,道路扭断。地震导致的道路毁坏,卡住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咽喉,救灾官兵不畏艰险,打响了一场抢通道路大决战。 山体塌方、桥梁断裂、路基损毁……陆军航空兵开辟“空中生命线”,舟桥部队驾驶冲锋舟开通“水上通道”。但没有路,大型设备进不去,补给跟不上,严重影响救灾效率。打通通往灾区的“生命线”,成为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
14日下午,武警交通部队紧急抽调机械操作手,组成抢险突击队进驻都江堰紫坪铺;武警水电部队向龙池、青城后山、虹口等各个战略要点开进;第二炮兵在全国7个省市抽调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在北川集结……一支又一支工程部队和救灾部队,在崇山峻岭、悬崖峡谷间,展开抢通生命通道的接力。
15日18时,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官兵冒着持续余震,经过连续奋战,打通了绵竹至北川的唯一一条公路,大批救援部队得以进入北川;
15日21时40分,震后第一条通往汶川县城的道路被武警水电部队抢通,赈灾物资源源不断运抵汶川;
15日23时15分,丹巴至理县40公里道路被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全力抢通,天堑变通途;
17日16时,成都军区某工兵团750名官兵组成的修路突击队,采用对塌方路段实施爆破、挖掘机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清除路障,奋战三天两夜,全线打通了陆路进入汶川映秀镇的生命线,将陆路进入汶川映秀镇的时间由徒步10余个小时缩短为1个半小时;
19日21时25分,通往汶川虹口的塌方路段,经武警水电部队12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全线贯通。至此,成都通往周边乡镇的主要通道全部恢复通行。
汶川大地震造成宝成铁路109隧道严重塌方,一列装运油料的货车在隧道内出轨起火;与此同时,塌方造成嘉陵江河道被堵,上游河水在这里聚集,中断的宝成铁路危在旦夕。13日凌晨4时,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防化营500名官兵打响了灭火战斗。短短10天,官兵们战火海,把40节油罐车和货车拖出隧道,为24日上午9时53分的恢复通车立下汗马功劳。
大灾面前,生命更显宝贵;废墟之上,人性更加美丽。救灾官兵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抗震救灾全过程,形成了抢救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大连环。 “我的孩子在这次地震中遇难,我泪都哭干了,吃不下饭,觉着日子没了奔头。听了心理专家几次心理干预课,感觉好多了。受灾了,但日子还要继续……”5月23日,彭州市居民樊秀英听完总政抽组的“军队抗震救灾心理服务专家组”的心理干预课后,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唐山大地震震后20年,一批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当年的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地震给不少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一位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还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这种后果严重的灾害心理危机,5月20日,总政治部组织“军队抗震救灾心理服务专家组”,奔赴救灾一线,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服务。这是我军在执行多样化任务中,首次派出的专业心理服务队伍。总后勤部同时抽组了7支心理干预队,为灾区群众提供群体应急心理干预。
在救灾一线,除了心理干预队外,全军和武警部队还有132支医疗队、42支卫生防疫队。红十字方阵在行动,他们在医疗战场上生死接力,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救灾实践的全过程。
“一流的设备、规范的流程、高素质的医疗队伍、人性化的服务,是我们这支医疗队的特点。”5月15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救治现场,该医疗队政委王安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这支由92人组成的医疗队,队员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8人,其中博士12人。野战帐篷内不仅有麻醉机、呼吸仪、B超机、心电图等先进医疗器械,而且操作流程规范,基本能满足各种大小手术的需要。
第 1 2 3 4 5页
让灾区群众更为感动的是,医疗队员从对幸存者喊话、打针,到现场包扎,再到实施救治,全程进行人性化服务,形成了抢救、尊重、关爱生命的大接力。目前,该医疗队已救治幸存者500多人,被救者全部处在良好的康复中。
16日18时,记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见到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医疗队,他们平均年龄64岁,由包括卢世璧等两名院士在内的11名专家组成。
这支队伍中有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呼吸科、心内科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专家医疗队集中配属成都军区总医院,目的是形成医疗技术的梯次结构,对重症伤员实施重点救治!”72岁的专家医疗队队长杨伟炎教授说。
城镇废墟中的生死营救还在继续,被困在乡村“孤岛”的数十万群众同样面临着死亡威胁,救灾部队果断调整兵力向乡村扩展,对被困群众实施大转移。 在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期间,胡主席反复强调,要在救援队伍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19日,胡主席在军队有关情况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全军担负任务的部队在完成现有任务的同时,要抽调力量组成小分队,深入责任区内村庄,营救被困群众,医治伤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争分夺秒,时不我待。”
记者从总参作战部获悉,截至25日24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紧急出动10余万官兵,先县城,后乡镇,再山村,不惜一切代价紧急解救转移安置被困受灾群众66万多人,用血汗和意志,成功实行了一次次空前的生死大转移。
“距汶川县城44公里,位于岷江东岸的兴文坪村银杏小学,217名学生和14名老师已经被困了7天7夜,请求支援!”5月19日14时50分,奔赴边远村寨救援的一支突击队,向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前指发回一封“鸡毛信”。
事不宜迟。某集团军立即派出小分队,携带食品和水等物资,乘直升机飞往银杏小学。当直升机飞临目标时,发现巨大的山体滑坡已将突击队开辟的临时机降点摧毁,5次试降均不成功。直升机只好空投下物资,改变航向飞往桃关村运送伤员。
20日清晨,山中雾气刚刚散去,直升机编队即紧急起航,直飞兴文坪村,成功机降,217名羌族学生和14名老师安全获救,成功转移。
此时此刻,另一场“孤岛”救援战斗也打响。绵竹市清平乡610名矿工被坍塌的山石困在山中。山上通向山下必经一面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乌蒙铁军”官兵紧急派出救援分队抵达清平乡,用一段段木桩和一根根电缆线,搭成了一条百米长的软梯,将受困人员转移到乡政府附近的一片开阔地。20日8时,空军部队连续出动飞机21架次,历时11个小时,将受困8天的610名矿工成功转移到了德阳市安置点。
位于北川县城上方的唐家山堰塞湖,由于地震中一座山体滑坡,2000多万方土石淤积河道,形成一道长25公里的“天上悬河”,险情再一次揪住了世人的心!
25日上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紧急决定,将以工程机械开掘引流明渠为主的方案,变为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双管齐下”、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
时间就是生命。救灾官兵再一次挺身而出!紧急会议5个小时后,武警水电部队200多名官兵及成都军区某集团军高炮旅和“老山主攻团”的1000多名官兵迅速集结,每人携带10公斤炸药及锨镐、干粮等物品,赶赴唐家山堰塞湖堰顶。
26日上午,米-26重型直升机将15台大型挖掘设备吊运到施工现场,济南军区陆航团、成都军区陆航团分别出动直升机数十架次,将数十吨物资和大批抢险人员送上堰塞坝;
27日,地方水利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750名官兵,在近700米长的4个作业面上共同展开作业,堰塞湖泄流槽工程进展顺利;
28日23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技术人员向记者披露:当天,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全天挖土石近2万方;在官兵们日夜奋战下,唐家山堰塞坝泄流槽已初具雏形……
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与时间赛跑,截至6月1日凌晨,官兵们开挖土石方12万立方米,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泄流槽,出现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坝上。18时许,最后一批抢险官兵撤离施工现场……
(本报北京6月1日电)
第 1 2 3 4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