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回乡种红薯带村民致富
记者陈伟文图
【核心提示】
3年前,他是东北大学的哲学硕士,是穷村里飞出的“金凤凰”,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在高校任教的机会,回家乡成了一个贫困村的村支书,领着村民种红薯,带领村民致富。这个硕士名叫韩书杰,今年42岁。迄今,他所在村庄种植红薯2500余亩,带动周边10余村庄“加盟”,“红薯王国”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善良家乡人 感召硕士归
“家乡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是我毕业返乡的原因之一,同时,我也想通过当‘村官’来印证高学历人才适合在农村创业。”6月2日,在村电教室内,韩书杰向记者谈起了回家乡的原因。
濮阳县柳屯镇这河寨村,是穷得出名的村庄,也是韩书杰出生、成长的地方。
韩书杰高中毕业后教学,又去市、省教育学院进修,1995年,调到濮阳市职业中专教学,2002年,考上东北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就在这时他的母亲却因病住院了。为给母亲筹集治病的费用,他准备放弃求学,村民知道后,你5元、我10元捐款2000多元,使韩书杰的母亲得以治疗。从那时起,韩书杰就发誓,一定要报答父老乡亲。
在东北大学读硕士时,韩书杰在导师的安排下,选择了“三农”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即将毕业时,为将自己的学习用于实践,得到导师的支持后,他作出决定:回家任“村官”,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路。
2005年6月,硕士毕业的韩书杰放弃多所高校的聘任邀请,回到这河寨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拿出自家屋 担保种红薯
这河寨村是一个有2500余人的大村,多年来派性矛盾严重,从1998年至2005年的8年间,竟然没有村党支部,没有村委会。韩书杰回到了家乡,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村里结束了多年没有村党支部书记的历史,他也成为村里历史上文凭最高的村支书。
要想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好的项目不可缺少。经过多方考察,韩书杰决定发展高淀粉红薯业。
他背着行李开始北上南下考察联系薯种,为了节省开支,他啃干馍、喝凉水、住车站,跑了20余个地方,最后选择引进了15个优良红薯品种。
“要把红薯种植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韩书杰采取租种群众耕地的形式,通过合法自愿的土地流转,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一切收入归集体。根据耕地的肥沃程度,每亩土地每年给群众租金700元或者500元,而当时该村每亩耕地每年的净收入只有300元。此举招来一些群众不解,为打消群众赔本思想,韩书杰将自己在市内的一套住房拿出来担保。当年,韩书杰承包村民164亩责任田,开始了他的“试验”。
经过半年多的管理,他的20余个品种的红薯长势良好,其中品种最好的每亩平均产量4000公斤,除去成本,164亩地盈利13万元。当年年底,他加工了20吨粉条。由于纯红薯粉粉条不易买到,他的红薯粉粉条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纯收入30余万元。
工资助孤寡 品德感乡邻
刚上任那年夏天,韩书杰就碰到一件棘手的事儿:大雨下了一个多星期,村里1000多亩农田被淹,80%的房屋泡在水里。他组织村民日夜看守、排水,白天检查村里房屋是否安全,晚上就守在大堤上,饿了就啃馒头、喝凉水,终于挺过难关。
当年秋天,村里有两名村民外出务工遭遇车祸。韩书杰两个月内四下浙江宁波,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为伤者讨回8万元赔偿,为亡者家属讨回21万元赔偿,此举在村民中引起极大反响。
有一件事彻底感动了村民。村里81岁的孤寡老人王秀云,常年住在破旧房子里,每逢下雨,韩书杰都要冒雨走很长一段泥泞路,把她背到村里的学校住下。为照顾老人,他又把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每月工资150元拿出来,雇人伺候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回乡种红薯创出大事业
根据第一年积累的经验,韩书杰淘汰了13个品种,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品种留作2007年的薯种。
高效红薯规模化试种的成功,使韩书杰在村里的威望迅速得到提高,村里的几名老人提出无偿给他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2007年,韩书杰决定扩大种植规模,群众纷纷响应,都要把自己的地租给他使用。就这样,这河寨村红薯面积第二年就扩展到了2000亩,当年红薯产量600多万公斤,但由于资金不到位,设备短缺,一些红薯不能及时加工,仅加工了5000公斤粉条,即使这样,群众也并未赔本。
今年,韩书杰决定改变租种方式,调整种植结构。他与村民签订合同,村里提供红薯苗,由承包户种植、管理,红薯苗款先付一半,回收红薯再付另一半。他还教村民在红薯地里套种绿豆,秋后种植小麦。
有过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村民觉得前景不错,邻村的农民也纷纷效仿。目前该村村民租种的红薯面积有2500多亩,村里的一些村民还开始在周边村承包土地种植红薯,周边村的一些村民从这河寨村买回红薯苗自己种,红薯由这河寨村收购。这河寨村的红薯种植已辐射周边10多个村,总面积1500余亩。
韩书杰说,红薯种植及粉条加工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纯利润1000多元,收回了投资,付清了租地款。村里有了钱,还修了1.8公里村街,购买了加工粉条的设备,为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另外,从土地上解放出的大量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村民张庆方夫妻到苏州打工年收入1.7万元,目前全村已有500多名青年外出打工。
6月2日,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硕士村官”韩书杰信心十足地称,下一步,还要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把这河寨村建成脱毒红薯育苗基地、薯类食品加工基地、实现薯类产品销售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