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名人与书
文•本刊记者 晓超
杨绛96岁新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两年前,杨绛先生住了一次医院,躺在病床一直在思索一个题目:《走到人生边上》,出院回家后“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于是找来许多中外文的参考书,开始动笔。
|
熟悉钱钟书著作的人不难发现,杨绛新作《走到人生边上》的书名无疑呼应了钱钟书31岁时出版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走到人生边上》不啻是老人在风烛残年献给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丈夫的祭奠。
照杨绛先生的解释,“走到人生边上”,再往前走,就是“走了”、“去了”。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位行将走到生命尽头的96岁老者,对人生的回顾,对人的本性、生命的意义,对生与死、灵与肉等种种问题的思索。
作者与书:
杨绛,1911年生人,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
对于《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杨绛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思路不通得换一条路再想,吃也忘了,睡也忘了,一坐就是半天。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废稿写了一大叠,才写成了四万多字的《自问自答》。在思索的过程中,发现几个可写散文的题目。我写下了本文的草稿,就把这几篇散文写成《注释》,因为都是注释本文的。”
本书摘要:
《走到人生边上》是对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的前一部分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的多篇散文构成。其中,《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趣》诸篇,都是大手笔。
在文章结束语中,杨绛谦称:结束语远不是问答的结束,而是等待着聪明的读者对这篇“自问自答”的批判,等待他们为我指出错误。“希望在我离开人世之前,还能有所补益。”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
2007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年近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而其第一部成名作品《金色笔记》(1962年发表)也由此再度受到人们的专注。
莱辛曾声称,《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仅从语言上看,《金色笔记》似乎显得很平淡,你几乎读不到词藻华美、文学味十足的描述。莱辛所用的语言是日常口语,浅显而明快。
虽然《金色笔记》的情节有些支离破碎,没有连贯的、完整的故事,令那些嗜好阅读离奇的爱情故事或冒险故事的读者们觉得它像一个各种风味菜肴混合在一起的大拼盘。但是《金色笔记》却以一个伟大的创举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它成功的艺术实验确立了莱辛己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
作者与书:
多丽丝•莱辛,1919年生于伊朗,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提名。15岁她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博览群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她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作为女权偶像人物,1962年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的推出,成为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该书从女性立场出发分析男女两性关系,作品很快受到女权主义者的钟爱。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20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本书摘要:
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记录,由一个故事、5本笔记构成。本书堪称英国文学最具女性主义象征的大师级作品。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描摹了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整个世界。
作者把5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黑色笔记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的轨迹。4本笔记于是成为一个不安宁灵魂的四道反光。而最后的金色笔记,却是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