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提要:
金庸做过学生、报人、小说家、教授,在所有的经历中,他自感乐趣最大的角色还是学生
提语:
“人生中有许多事是不需要目的的,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自我满足感。
|
金庸外传
文•本刊记者 晓超/图•林军
第一次见到金庸,是在南开大学举办名人讲座的时候。在书中肆意放纵的金大侠,生活中的神情却极平和。“人生中有许多事是不需要目的的,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自我满足感。”
那时,金庸说,读书对他而言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是人生的喜爱,读书是他的生命。
金庸爱书,几乎尽人皆知。他喜欢看书。住在香港渣甸山的时候,除了那个一千尺的大书房外,楼下还有书库。最保守估计,他收藏了几万册书。
金庸的忘年知己潘耀明曾这样形容金庸对书的迷恋。“每次到机场,金庸几乎都要到处找书店。”一次,潘耀明陪金庸到日本接受一所大学的荣誉博士证书,刚下飞机,金庸便急着找寻书店,差点错过了飞机起飞。此外,他除了精通英文,还学了法语和日语,可以说是一位语言大师。
几年前,在书之外,金庸又结交了一位新的知己——围棋。
金庸是一等一的棋迷。这几年他对围棋钻研很入迷,曾多次邀请中国棋院原院长陈祖德、棋圣聂卫平等高手来家中常住,几乎天天与他们对弈以提高自己的棋艺。
对围棋,金庸甚有研究,家中收藏有关围棋的书实在不少。而对棋盘及棋子的选购,也十分上心。
金庸访日时看上了一副木质棋盘,称为上品,甚是喜爱,想要买下来,老板却不肯。金庸便托人去求情,老板才勉强答应高价卖给他。金庸把这副棋盘视为珍宝,偶尔拿出来给人看时,也是紧紧抱着,生怕它溜走似的。
除了爱棋,金庸对琴也是情有独钟。他喜欢一边品茗,一边听着悠悠古琴。在他的小说中,琴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曲《笑傲江湖》,琴箫合鸣,荡气回肠。金庸能把对琴的见解,融于小说之中,把义气融入音乐,把琴写得栩栩如生。
除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外,金庸对于股市还略知一二。炒股也是他的生活乐趣之一。最让人佩服的便是他的“心算”能力超强。他常常是在股票狂涨的时候放弃,而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又购买,结果往往会被他算到。金庸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人丢我要,人要我丢”,很有些“股神”的玄机。
2005年10月,81岁高龄的金庸又开始了留学生涯。不少人不理解,认为81岁的他是“自讨苦吃”。在外人看来,他钱财也有了,功名也有了,而且剑桥已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的名衔。要知道,全校30多个学院的数万名博士硕士中,只要有8人反对,就无法得到这个名衔。
既然已经名利双收了,为什么还要远赴他乡留学苦读呢?这样的难题只有金庸自己才能解得开。耄耋之年的金庸仍有一颗向往校园生活的激情之心,因此他选择了留学剑桥。他想“坐在宁静的剑桥河畔好好看书,抑或在校园的青葱草地上谈天说地”,如有可能,他还想“骑单车上学”……
最终,金庸如愿以偿。人们经常能够看到81岁的老翁骑着单车穿行在剑桥大学小路上,放学回家后吃意大利人做的中国菜,兴致高昂地参加FANS们为他举办的庆祝会。
为了方便学习、生活,金庸夫妇租了一套住房。与金庸在香港的住所相比,他在剑桥的住所显得十分简陋。曾经有人去剑桥探访金庸后描述说:金大侠每天斜背着一只书包,书包中装着当天上课要用的书和资料。遇到有“金迷”上前请求签名,他每次都婉言拒绝,并补充一句:“我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时,可以给你们签名。”
金庸做过学生、报人、小说家、教授,在所有的经历中,他自感乐趣最大的角色还是学生。“学生没有太多责任,和老师讨论讨论很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