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公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3类坏天气预警10分钟内传播
本报讯 (记者黄师师 通讯员杨夏 实习生周珊珊)7月1日起,我省将施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昨日,省气象局公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识、等级划分标准以及防御指南。
|
13类气象灾害提前预警
我省是气象灾害多发和频发的省份之一,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气象灾害有20多种。气象部门将其中13类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纳入预警信号发布范围。气象部门预报出可能出现的灾害天气,将提前发布预警信号。
蓝黄橙红“代言”坏天气
预警信号划分为四级——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例如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代表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意味着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10分钟内传播预警信号
电视、广播、高速公路收费站、互联网、手机短信、公交车电子显示屏……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出,市民可通过以上多种渠道获知预警内容。
市民不必担心预警信号滞后。《管理办法》对发布时间有明确规定:气象部门作出预报后,10分钟内向传播机构发布预警信号。
电信运营商收到预警信号后,15分钟内向预警区域内的所有手机用户免费传播。
广播、电视等媒体接收到蓝色、黄色预警信号后,30分钟内向社会公众播发;收到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后,15分钟内向社会公众播发。
气象灾害来了怎么办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气象灾害,省气象部门首次配发防御指南,告诉市民遭遇暴雨、大风、高温等应该怎么办。
进入6月份,晴热天气卷土重来。气象部门提醒,收到高温预警信号后,市民要尽量避免或停止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老、弱、病、幼人群要采取防护措施,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施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遭遇夏季常见的雷电灾害,市民最好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户外的,要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不要在树下、电线杆下、塔吊下避雨。万一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