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振宇
在云雾中10次躲过高压线
“成都军区一架搜救直升机在阿坝州失踪……”
6月1日清晨,我正在平武灾区采访,通过手机登录新闻网站,网站头条赫然惊现这条新闻。
那日的新闻显示,飞机在从理县营救伤员返回时,在汶川附近失去联系。
我一直默默地祈祷这只是暂时的失踪,直升机或许已经成功迫降。
其实,我心里非常明白,在高原峡谷地区失踪意味着什么。我在灾后多次登机,经历过这种被称为“极限飞行”的任务。
一次,我搭乘空军某团直升机去都江堰的重灾区虹口乡执行搜救任务。
顺着岷江前行数公里后,飞机顺着一个河口拐进了一条小山沟,两旁的山体陡立,雾气蒙蒙,能见度陡降。“其实我们已在云雾中几上几下,跨越了5道架在山谷间的高压线,来回就是10次躲过高压线。”返航后,机长王森泰告诉我。
不知不觉中我险些壮烈了
另一次,我见证了超极限的银厂沟搜救。飞机搜索目标是银厂沟的深处。
山峰多在2000米以上,飞机由于升空能力有限,无法拉升到太高,就一直保持着1200多米的飞行高度。随着深入,窗户外的山体愈加陡峭,感觉飞机离山体不到百米。一番搜索后,飞机来到一处相对开阔地带,降低飞行速度,缩小转弯半径,小心翼翼地掉了一个头,开始返航。由于飞行稳定,记者并没有察觉到这一路的危险。
“当时如果没有果断掉头,你们就壮烈了。”下飞机后,一位副团长的话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我随后从军用等高线地图上看见,在飞机掉头处之后,山谷更加狭窄,没有可转弯的地方,尽头则是一座海拔4600多米的山峰。据了解,在陌生的山谷间飞行,主要依靠肉眼观测避让山峰、高压线等障碍物。
由于任务和时间紧急,中午飞行员多在飞机旁泡方便面吃。时间紧,小憩的地方是机腹下的地面阴凉处。
我比战士体质更好?
在空中,除了飞行人员外,还有一群空中勇士,他们执行的是极限保障和空中任务,他们的名字叫空降兵。他们中有从海拔4999米极限空降茂县的15勇士,更多的则是一群幕后勇士。
5月16日,记者登机采访了大型运输机首次空投平武的行动。当伊尔76运输机巨大的舱门在海拔4500米高空打开时,20名空降兵战士迅速将伞降物资推向仓外。40秒后,所有战士走向机仓前部的吸氧区,冒着汗珠,拿起氧气面罩大口地吸气。而我除了耳鸣外,没有其他不适反应。我惊讶了,难道我的体质比战士还好?
在接下来深入的采访中,记者才得知,他们吸氧是为了保证有体力执行好更多的任务。
原来,从飞机上被零零散散投下的各类物资,必须及时按照空降要求打包挂伞,保证有效空投。这些空降兵战士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空旷的机场内,顶着烈日作业,由于还有夜间空投,他们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每天大约执行5次空投任务,往复于从海拔500米到6000米的各种高度,由于疲劳和高原反应,他们的身体已经极度疲惫。
两卡车物资敬献勇士
空中勇士克服疲劳与危险,连续作战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敬意。还记得5月20日中午,在成都南郊某场站,一位叫汪洋的19岁战士在烈日下中暑昏厥了。电视台记者迅速将画面在电视播出后,下午2时许,另一幕感人的画面出现了。两位骑自行车的妇女,搭着食盐和解暑药奔向作业区,将这些物品送给了子弟兵。接下来的短短5分钟内,记者看见,至少有10辆私家车来到机场,送来慰问物品。
10天后,仅场站所属部队的官兵,就收到慰问物资1000余件。但是他们全部转赠给了灾区人民,那天,这些物资装了整整两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