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1 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 |
| |
图2 2007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港元、英镑中间价走势图 |
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一、国际收支概况
2007年,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全球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加剧。
|
2007年,中国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出现积极变化,但是,经济运行也面临货币信贷投放较多、物价上涨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偏快、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较大顺差是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二)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由上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见表1)。各主要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增速有所减缓;收益项目净流入显著增加;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投资稳步推进,资金流出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
(三)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持续扩大,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2%,比2006年上升6个百分点(见表2)。这表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继续提高,国际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有所加大。
2007年,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1.3%,比2006年上升1.8个百分点。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之一,主要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第二,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外在表现。第四,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也是跨境资本追求较高投资回报的结果。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可能仍将保持较大顺差。
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货物贸易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24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2200亿美元,进口9046亿美元,分别增长26%和20%;货物贸易顺差3154亿美元,增长45%。
根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进出口总值和贸易顺差再创新高;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放缓,民营企业增长强劲;与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二)服务贸易
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1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服务贸易支出1301亿美元,增长29%;逆差79亿美元,下降11%。我国服务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服务贸易规模首度逾2000亿美元,增速创近年新高。
服务贸易逆差延续2005年以来小幅回落趋势。服务贸易逆差79亿美元,较上年减少11%。
传统服务项目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比重有所下降。
高附加值服务增速高于服务贸易总体增速,逆差略有下降。服务贸易主要伙伴国家/地区基本保持稳定,集中度较高。服务贸易收支前十名伙伴国家/地区占全部服务贸易收支的近3/4。
(三)直接投资
1.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美元,较上年增长73%;撤资清算等流出112亿美元,增长32%;净流入1384亿美元。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金来源地较为集中。部分自由港来华直接投资资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格局保持基本稳定,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聚集地,但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更快。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金增速高于东部地区,但在资金占比上的差距依然明显。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略有变化,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和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情不减;房地产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
2.对外直接投资
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8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3%;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汇回19亿美元,增长169%;净流出170亿美元,下降20%。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亿美元,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亿美元。
从投资目的地看,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去向依次为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和欧洲。
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涉及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在采矿、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直接投资较为集中。
从投资方式看,跨国并购活跃。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开展对外投资。2007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3。
(四)证券投资
2007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210亿美元,下降51%;顺差187亿美元,2006年为逆差676亿美元。
2007年,我国证券投资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大幅下降。2007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3亿美元,2006年为净流出1104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贷款需求持续增加,商业银行对外证券投资规模大幅减少,导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整体下降。
吸收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较上年减少。2007年我国吸收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21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1%。
(五)外债
截至2007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6亿美元(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40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1331亿美元。
2007年,我国外债变动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外债总规模继续增长。2007年末,我国外债余额比上年末增加506亿美元,增长16%。
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增长主要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外债规模增加,分别增长22%和14%。
从债务类型看,仍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从币种结构看,仍以美元债务为主。
中长期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三、外汇市场运行与人民币汇率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改革和建设情况
2007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参与主体不断扩大,产品序列继续丰富,市场基础设施日趋健全,成交量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放宽每日交易汇价波幅,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会员,丰富市场主体层次;引入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扩充市场交易品种;发布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主协议,规范外汇市场秩序;推出新一代外汇交易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费用,鼓励积极做市和交易。
(二)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稳升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全年震荡走强(见图1),年末收于7.3046元/美元,较上年末升值6.9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13.31%。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弹性继续增强。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7.3046元/美元(12月28日),最低为7.8135元/美元(1月8日),最大波幅达5089个基点。在242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151个交易日相对前一交易日升值,占全年交易日的62.4%,有91个交易日相对前一交易日贬值,占全年交易日的37.6%。
2.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有升有贬
2007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中间价收于6.4064元/100日元,较2006年末的6.5630元/100日元升值2.44%;对欧元汇率中间价收于10.6669元/欧元,较上年末的10.2665元/欧元贬值3.75%;对港元汇率中间价收于0.93638元/港元,比上年末的1.00467元/港元升值7.29%;对英镑汇率中间价收于14.5807元/英镑,较上年末的15.3232元/英镑升值5.09%(见图2)。
3.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继续增强
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全年平均隔日波幅为62个基点,较2006年的39个基点扩大57%。其中一至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隔日波幅平均分别为47、55、69和76个基点,呈逐渐扩大趋势。
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波幅显著扩宽,四个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价日均波幅分别为86、79、86和124个基点。
4.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速度加快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2007年12月,按照贸易权重加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月度平均,下同)为98.84,较汇改前(2005年7月)升值3.5%,较2006年12月升值1.7%;扣除通货膨胀差异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98.75,较汇改前升值8.7%,较2006年12月升值4.9%。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1.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
2007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93%。即期询价市场远远超过即期竞价市场同期交易量,两者之比为130:1。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做市商22家,交易量占到总成交量的90%。
2.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
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2945笔,总成交金额223.8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0.92亿美元,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长58.6%。2007年12月28日,银行间远期市场上一年期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报价收于6.7546元人民币/美元,美元贴水5500点,较年初扩大了3564点。
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报价贴水程度总体不断攀升。
3.银行间外汇掉期交易
2007年,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累计成交15896笔,交易金额3146.14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13.0亿美元。
4.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
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正式在银行间市场上线。上线首日货币掉期报价、交易相对积极,当天达成7笔2年期交易,本金金额共计6000万美元。但由于该品种推出时间不长,银行报价和交易比较谨慎。全年成交4笔交易,共计8000万美元。
5.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
截至2007年末,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共有做市商银行16家,会员银行53家。2007年,8个外币对买卖累计达成交易28045笔,累计成交量折合900.6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3.7亿美元。
四、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一)形势展望
从国际看,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轻度衰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贸易增长放缓,国际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可能加剧。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次贷危机的损失和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从国内看,2008年我国将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将从根本上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总体来看,在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较大规模的顺差。
(二)政策取向
2008年,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着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通过实施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善总供给结构,进一步缓解瓶颈制约,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总需求结构,努力促进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相协调,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采取上述结构性政策调整,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提供有力保证。
在涉外经济领域,继续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改善服务贸易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业开放,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继续支持我国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探索国际投资合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2008年,外汇管理部门将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继续按照“推改革、促流出、重监管、抓手段”的工作思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一是创新贸易外汇管理方式。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三是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五是严格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六是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外汇检查力度。七是提高统计监测和分析预警水平。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建设,提升外汇管理信息化水平。改进外债统计监测,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可能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做好风险应对准备。(全文有删节)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2008年,将进一步配合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着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外汇管理部门将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采取加强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严格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并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外汇检查力度等措施,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国际收支总顺差 522 677 986 1794 2238 2599 4453
经常项目差额 174 354 459 687 1608 2532 3718
占总顺差比例 33% 52% 47% 38% 72% 97% 83%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348 323 527 1107 630 67 735
占总顺差比例 67% 48% 53% 62% 28% 3% 17%
项 目 差 额 贷 方 借 方
一. 经常项目 371,833 1,467,882 1,096,049
A. 货物和服务 307,477 1,342,206 1,034,729
a.货物 315,381 1,220,000 904,618
b.服务 -7,905 122,206 130,111
1.运输 -11,947 31,324 43,271
2.旅游 7,447 37,233 29,786
3.通讯服务 93 1,175 1,082
4.建筑服务 2,467 5,377 2,910
5.保险服务 -9,760 904 10,664
6.金融服务 -326 230 557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2,137 4,345 2,208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7,849 343 8,192
9.咨询 724 11,581 10,856
10.广告、宣传 575 1,912 1,337
11.电影、音像 163 316 154
12.其他商业服务 8,677 26,915 18,238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304 552 857
B. 收益 25,688 83,030 57,342
1.职工报酬 4,340 6,833 2,493
2.投资收益 21,348 76,197 54,849
C. 经常转移 38,668 42,646 3,978
1.各级政府 -166 35 201
2.其他部门 38,833 42,611 3,777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 73,509 921,961 848,451
A. 资本项目 3,099 3,315 216
B. 金融项目 70,410 918,646 848,236
1. 直接投资 121,418 151,554 30,135
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6,995 1,930 18,925
1.2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138,413 149,624 11,211
2. 证券投资 18,672 63,969 45,297
2.1 资产 -2,324 42,643 44,967
2.1.1 股本证券 -15,189 1,753 16,942
2.1.2 债务证券 12,865 40,890 28,025
2.1.2.1 (中)长期债券 10,591 38,616 28,025
项 目 差 额 贷 方 借 方
2.1.2.2 货币市场工具 2,274 2,274 0
2.2 负债 20,996 21,326 330
2.2.1 股本证券 18,510 18,510 0
2.2.2 债务证券 2,486 2,816 330
2.2.2.1 (中)长期债券 2,486 2,816 330
2.2.2.2 货币市场工具 0 0 0
3. 其他投资 -69,680 703,123 772,803
3.1 资产 -151,486 29,879 181,365
3.1.1 贸易信贷 -23,800 0 23,800
长期 -1,666 0 1,666
短期 -22,134 0 22,134
3.1.2 贷款 -20,806 294 21,100
长期 -4,119 0 4,119
短期 -16,687 294 16,981
3.1.3 货币和存款 -2,382 15,995 18,377
3.1.4 其他资产 -104,499 13,590 118,088
长期 0 0 0
短期 -104,499 13,590 118,088
3.2 负债 81,806 673,244 591,438
3.2.1 贸易信贷 29,100 29,100 0
长期 2,037 2,037 0
短期 27,063 27,063 0
3.2.2 贷款 17,296 548,960 531,664
长期 6,988 20,883 13,895
短期 10,308 528,077 517,769
3.2.3 货币和存款 34,317 91,634 57,317
3.2.4 其他负债 1,093 3,550 2,457
长期 1,132 1,168 36
短期 -40 2,382 2,421
三. 储备资产 -461,744 240 461,984
3.1 货币黄金 0 0 0
3.2 特别提款权 -79 0 79
3.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240 240 0
3.4 外汇 -461,905 0 461,905
3.5 其他债权 0 0 0
四. 净误差与遗漏 16,402 16,402 0
表2 2001-2007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表1 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百万美元
单位:亿美元
专栏1
去年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
涉外经济政策调整
2007年,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涉外经济方面,加大政策调整力度,逐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一是调整出口税收。取消553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对粮食等资源性商品出口开征出口关税,减少煤炭、稀土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配额。
二是积极扩大进口。降低或取消国内亟需的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取消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启动政策性进口信贷。
三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允许境内机构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将个人结汇和购汇年度总额管理的额度提高到5万美元,进一步满足市场主体持有和使用外汇需要;简化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准手续,在财政、金融、保险、外汇等方面出台相关支持措施。
四是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加强对房地产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限制返程投资设立或并购房地产企业,严格限制外资房地产企业借用外债。
五是促进对外投资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金融投资,放宽投资主体、投资品种、投资市场及购汇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开展受托境外理财业务。到2007年末共有50家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获得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额度,实际投资规模超过300亿美元。
专栏2
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
境内机构自主保留外汇
1997年,为适应我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进程,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境内机构外汇账户从性质上区分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和资本项目外汇账户,同时,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从功能上区分为外汇结算账户和外汇专用账户,并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2001年后,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要求,鼓励和扶持出口,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快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的改革步伐,逐步扩大企业使用外汇的自主权。2001年、2002年,大幅放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立标准,凡有涉外经营权或有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境内机构均可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同时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提高至境内机构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2004年、2005年,根据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实际情况,分档次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将账户可保留现汇的比例调整为境内机构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30%或50%,同时,延长了企业超限额结汇期限;2006年,完全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审批,账户限额也调整为按照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80%与经常项目外汇支出的50%之和确定。
2007年8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便利境内机构经营用汇,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管理局取消了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的最高限额。至此,境内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自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自主保留外汇。这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持有和使用外汇的自主性,一方面提高了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企业的汇率风险和投资意识。同时,境内机构外汇使用的便利化,必将带动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化,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外汇产品的开发,这也符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总体发展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