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6月8日电(记者卫韦华)“一片艾叶,散发着思念的芬芳;一把糯米 揉捻着沉沉的祝福。”2008年6月8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端午节首次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0多天后,人们迎来了这个以“祭奠先人,驱邪迎夏,合家祈福”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灾难赋予其新的意义:那就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加倍珍惜,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长假洋溢温暖亲情 在兰州商学院读大三的俞丽丽是个“80后”,家在兰州市的她在这个端午节小长假并没有和好朋友出去吃饭,再去KTV玩个痛快。放假的第一天,她和妈妈一起买菜、做饭,还主动承担了洗碗和打扫房间的任务。
“汶川大地震后,在电视上看到那么多悲惨的画面,我突然感到能和家人相守是多么幸福,因此我决定放假后哪里也不去,就陪在父母身边,一起聊聊天,去公园散步。我从没这么珍惜过与家人共同度过的时间。”俞丽丽告诉记者,她以后有时间就会回家陪父母。
像俞丽丽这样,选择与家人共度端午小长假的人不在少数。记者在兰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市民都放弃了小长假和朋友外出旅游的计划,改为陪家人吃团圆饭,更有不少人回归了传统的过节方式——自己动手包粽子。
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徐蓉买来了粽叶和糯米,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围坐在一起包粽子。她说起小时候每到端午,家家户户就准备好材料,泡上米、红枣、烀一锅豆沙馅,在院子里包粽子的情形。
“我也会跟着学,但总是包不结实,半天也完不成一个,形状都奇丑无比,结果没等包完我就去吃豆沙了。”徐蓉笑着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过端午时都吃买来的粽子,今年趁着放假时间宽裕,重温一下过去的回忆,也让孩子感受一下中国的传统习俗。
大灾后的节日祝福:我们永远心连心 端午节里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既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又表达了对舍身报国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尊重与继承,而在今年端午节,这些习俗还寄托了人们对灾区群众深深的祝福。
在兰州交通大学上大三的赵冰告诉记者,这个端午小长假,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除了准备期末考试,就是参加名为“万粽一心温暖端午——2008端午节爱心粽动员”的网上祭奠活动。
他告诉记者,端午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可有很多灾区的孩子却失去了家。想送粽子给灾区的孩子,却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于是就选择通过网络,向灾区同胞送去心灵的安慰。他说:“灾区重建后,相信会更好,愿逝者得到安慰,我们会让活下来的人更加幸福。”
除了祝福,这个端午节还有很多人在坚守岗位,传递着温情与爱。李东是甘肃省中医院心血管中心的医生,3天小长假他照例要在医院度过。他说,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救死扶伤。“我们医院收治了6位从甘肃地震灾区来的病人,其中一位来自陇南成县的伤员就住在我们科室。救治灾区伤员医院用了最好的药,还安排了24小时特护,看到他们一天天好起来,真的很欣慰。”李东说。
“我的端午小长假就在考场过。”兰州市第十四中学老师张文芳对记者说。因为今年首个端午小长假恰逢高考,作为监考老师,张文芳这几天肯定要坚守在考场。“只要孩子们都能考出好成绩,我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对此,张文芳毫无怨言。
专家:浓郁人情味凸显文化内涵的回归 近年来,节日的概念对现代人来说变得越来越简单,“消费过、享受过,于是也就从日历上翻过”几乎成了现代人过节的生活写照,而节日特有的文化内涵似乎渐行渐远。对此,专家和学者表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缩影,应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性格特征。
学者纪连海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8年我们经历了春天的冰雪灾害,五月的地震灾害,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怕困难的精神。而弘扬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过端午节的真正含义。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要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国家设立端午节小长假是为了民族精神的传承。”甘肃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敏认为,我们应将弘扬这种精神和加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结合起来,强化对这个节日的意识。她说,借用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节日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潜移默化地从意识和精神上重视传统文化。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满则认为,在当代社会那些古老的节日习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继承端午传统习俗的同时,节日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应该深入挖掘传统中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与当今生活互动的活力,这样才能避免将传统节日变成旅游日和消费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