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人民币短期汇率灵活性 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动态管理
人民币自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进入了升值通道,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6%。回顾近3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有两个特征十分明显:一是人民币对美元只升不降,出现强烈的市场单向预期;二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步伐逐年加速。
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升值,强化了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为国际热钱进行投机性攻击提供了可能。
人民币对美元单向升值,对中国经济无疑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第一,削弱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中国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具有全球比较优势。人民币过快升值削弱了这一优势,致使纺织品、家电、玩具等大宗出口品受到影响,由此造成的失业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缩小城乡差别。
第二,降低了市场信息的作用,扭曲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率预期。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外汇储备、通货膨胀、利率、外汇管理制度、投机等等,汇率走向是企业、机构、国际热钱和政府行为博弈的结果。然而,人民币汇率对实际经济状况的变化反应迟钝、不敏感,已经造成人们的预期定式,认为中国政府可以主导汇率变化,而且人民币对美元只会升值而不会贬值,当这样的刚性预期在国际上得到共识后,不仅国际热钱蜂拥而至,而且国内的居民、企业也尽可能抛售手中的美元,自愿结售汇制度根本达不到减少外汇供给的目的,企业不愿对外投资,结果是人民币汇率这一重要的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指挥棒失灵。
第三,导致货币政策失效,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受到挑战。有人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政府对汇率形成拥有较高的实际影响力,因此国际投机力量不敢轻举妄动。然而这样的认识是幼稚的,以中国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企图对抗每日3万亿-4万亿美元交易量的国际热钱,中国胜算的几率很小。
第四,加剧资本市场的风险,降低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效力。有关研究显示,2007年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与国际热钱的投机冲击有关。资本市场投机风盛行,不仅严重扭曲了企业的价值,使得资金无法配置到高质量的企业中去,而且还破坏了股指期货等完善资本市场结构的产品的推出环境,阻碍了金融深化及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政府应采取措施扭转人民币汇率只升不降的心理预期,将汇率政策从被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首先,制定一个明确的人民币中长期汇率目标。该目标是3-5年的汇率目标,人民币中长期汇率必须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利于促进中国实质经济的增长和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二是有利于保护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是缩小国际收支失衡。人民币中长期目标应该是一个狭窄的目标区,而且具有透明度,让企业和居民都知道并且认同,以便引导市场形成理性的预期。从长远看,在中国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长期人民币升值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人民币对外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其次,加大人民币短期汇率的灵活性,尽快扭转单向升值态势,形成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的局面。人民币短期汇率波动既要及时反映国内外经济的变化,又要体现货币政策和政府调控经济的意图,这就要求短期汇率能够上下波动,不能只升不降或者只降不升,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紧缩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贸易和资本流动产生短期的引导,消除无风险套利,增加人民币市场的有效性。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通过不同货币汇率水平调整,加强人民币汇率动态管理。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货币的汇率水平,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短期汇率有升有降的目标。一旦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实现双向波动,企业就不得不改变人民币只升不降的心理预期,主动调整计价结算的币种结构,提高欧元、日元计价结算的比例,并更加积极地使用人民币远期来管理汇率风险。
总之,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杠杆作用越大,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越大,中国政府越有能力运用汇率杠杆反击国际热钱的攻击。(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