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8日电 (记者刘翔霄、邹伟)山西省民俗学会专家聂元龙8日受访时表示,粽子是中国古人在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应时食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节日饮食逐渐走向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即用菰芦叶裹黍米,用灰汁煮熟后于端午节食用。
专家表示,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
时至今日,人们一般选用竹叶或荷叶包粽子,这些叶片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食等功效,能降低粽米的黏腻,有助于人体对粽子营养成分的吸收。包粽子的主料多选用糯米或与其他米混合,糯米和荤素配料都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据介绍,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麦收时节,晋北则正值夏锄农忙。劳动归来,从凉水中捞出一个粽子吃,解渴充饥又打凉下火。因此,这种食品在山西民间长盛不衰。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