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诺贝尔文学奖,人们会想到保罗·萨特、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等几个耳熟能详的作家,因为他们的作品能够亲近读者的心灵。5月末6月初,帕慕克首次访问中国,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绍兴等地,人们发现,他的表现与外界评价一样,是近年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同时也发现这位土耳其人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表现,更多的则是生活本质的释意。
在北京——签名售书资助灾区
帕慕克访华正值四川汶川大地震。
曾亲历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的他,对灾区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为表达爱心,他将北京和上海的两场签名售书活动临时变为义卖。5月27日,在北京图书大厦共签售图书877册,销售额23800元,他把款项捐助给来自灾区的大学生。
“我知道这一时刻,整个国家都非常悲伤,我理解你们的悲伤和团结。”作家以特有的情感表达如何战胜地震的恐惧:“为预防地震,我做了一些准备,在家里的桌子底下,放了几本百科全书,一旦发生地震,我就躲到下面去看书。”
访绍兴——说鲁迅书捐鲁迅书
帕慕克是继大江健三郎之后,第二个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正式访问中国内地的外国作家。在绍兴,帕慕克说,因为很多人知道他喜欢中国的绘画艺术,所以访华之前,有朋友就建议他一定要到中国的东南部看看。
访问绍兴与他上世纪70年代读过鲁迅的《呐喊》和《狂人日记》有关,帕慕克说他很喜鲁迅,喜欢《呐喊》中用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人们的痛苦,为此他把一本自己珍藏的1968年版土耳其语鲁迅作品捐赠给了鲁迅博物馆。他很惊讶书法艺术在绍兴的保留,“这对土耳其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很有借鉴意义。
看杭州——独自拍西湖
5月30日在杭州吃中饭时,帕慕克竟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了。显然,这位很性情的土耳其作家不喜欢媒体的“长枪短炮”,更喜欢一个人独处,静静地欣赏杭州的美景、感受杭州的文化。可是他一到灵隐寺大门口,就遭到了许多媒体的“埋伏”。他的表情有点无奈,只冲“长枪短炮”露了一个调皮笑容,然后径直往满目苍翠的山道上走。原来,他甩开众人,一个人逛西湖去了。帕慕克的随行人员说:“他是个喜欢独立想象的作家,习惯一个人慢慢去观察,体会每一个细节的微妙差异。所以他不需要旁人做过多介绍,更不喜欢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