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内的无土栽培果树。本报记者熊建摄
5月21日,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意味着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对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而言,很多田地才刚刚染上绿色。这一天,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农业科技园内,65岁的老人祁玉昆正忙着给刚出芽的韭菜浇水。“过去在田里干活担风险又没有工钱,现在在田里干活拿工资还旱涝保收。”在午后的阳光下,祁玉昆老人的口吻夹杂着满足和感慨。
把土地转租给公司
十二连城乡位于黄河冲击平原。
2007年,由十二连城乡引进的两家公司和一家当地农民自己组建的公司,从农民手中转租土地1.65万亩。将土地转租给公司,这是当地正进行的一种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除五家尧村外,还有沿河的5个村落正进行着类似变革。
祁玉昆老人家中原来有土地20亩,主要种玉米、西瓜,一年纯收入1万多块钱。从去年开始,他以每亩260元的价格将18亩土地转租给一家公司,余下的2亩地留给老伴在家耕种。
在是否将土地转租给公司这个问题上,祁玉昆经历过几个夜晚的思想斗争。对于耕种了多年的20亩地,他和老伴已经产生了感情。1978年,当地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家分得20亩地。正是靠此,他将4个孩子培养成人,并使他们成家立业。做了几十年的农民,种地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但是想想种地收益的低下,他最终还是决定将其中的18亩地转租给公司。“以前的情况是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有命;现在不同了,谁要是一年到头守着地,谁就很难富起来。”祁玉昆十分感慨。
据十二连城乡人大主席秦贵斌介绍,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民面临着很多新问题。一个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另一个是进城务工和经营承包责任田产生冲突,一些农村地区土地撂荒、水利失修和耕作粗放现象严重。此外,将土地转租给公司实施规模化经营,也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节水灌溉。
农民搞起多种经营
祁玉昆打工的公司叫远洋新农业开发公司。该公司由当地农民发起组建。2007年,该公司转租农民土地1000亩,发展温室大棚,建起了五家尧农业科技园。依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说法,其建立的主要思路是整合土地资源,纳入现代农牧业生产要素,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村里有150多人像祁玉昆老人那般在该公司打工。
事实上,当地农民除了为公司打工外,还可以承包公司的温室大棚,自己生产经营。我们在科技园内采访时,正遇到村民高培生在为刚采摘的黄瓜过秤。高培生家中原有30亩地,此外还有一个养猪场。每到农忙季节,他和妻子不仅在猪场忙活还要在地里忙活。去年初公司组建时,他把家中的30亩地悉数转租给了公司,专心经营起规模近100头的养猪场。去年底,他又从公司承包了一栋温室大棚,将养殖牲畜和种植蔬菜结合起来。由于当地政府实施了优惠政策,高培生承包温室大棚的价格是一年1200元。
“将土地转租给公司后,想多干活就多干,不想干活就不干;在公司里打工,自己做些其他生意,或者进城打工,都可以任意选择。”秦贵斌说。据他介绍,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五家尧村专门成立了劳务公司,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让农民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就地安置成为产业工人。
“我们邻居有的在公司打工,有的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方打工;对咱老百姓来说,只要有活干就成。”祁玉昆说。
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祁玉昆尽管年事已高,但由于自己和老伴依然有劳动能力,所以依然闲不下来,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在公司的温室大棚里为蔬菜打药、浇水,每天上午从7点工作到11点半,下午从2点半工作到5点。“以前一年最多忙活8个月,剩下的4个月没有事干;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忙活了。只要有事做,就有钱赚。”祁玉昆说。
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1200元。如今每年转租土地的收入加上打工的收入远超过1万元,比以前的收入高得多。
同样的感觉也发生在高培生的身上。在准格尔的这个时节,黄瓜的价格是每公斤1.6元。到现在为止,高培生的温室大棚里的黄瓜已经采摘了将近1个月,收入超过2000元钱。
据农业开发部门的调查统计,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后,每亩土地每年可增收13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983元。
前不久村里组织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祁玉昆捐献了100元。祁玉昆说,现在转租土地可以有固定收入,自己还可以打工挣钱,能多帮灾区点儿就多帮点儿。(郭万盛)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