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时代任务。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要回答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和丰富,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除了上述“一般涵义”,还包含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特殊涵义”。所谓具体化,就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哲学概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所谓民族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中国人民奋斗的实践经验,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所谓通俗化,就是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原理,实现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机械结合、简单相加,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关键在于立足新时代、依托新实践,深入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以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分析和研究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哲学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风韵,使之从实践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依据
这里主要是探讨和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焦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上。
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学说,具有普遍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西方,但它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世界性哲学,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绝对的西方个性化学说,它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哲学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性、互补性。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相契合,比如从社会结构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易于解释中国社会内部的阶层分化;从文化传统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容易沟通。
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不是简单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哲学,也不是用中国哲学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理论创造。如果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升华而成为理论,那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就是完全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构建路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构建路径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世界视野和中国视野结合起来。一些学者指出,既要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图景中加以探讨,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形态及特征;又要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背景中,通过考察它与中国其他哲学和社会思潮之间的激荡、论争、互动与融合,多层面地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
正确处理“实践版本”和“理论版本”、现实性和学术性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实践版本”和“理论版本”是相互推进的。“实践版本”是“理论版本”赖以形成的基础。要坚持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的“中国经验”,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观念和命题,逻辑地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理论版本”。
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叙述方式和论证方式。有学者指出,特别需要在哲学范畴、语言的选择与创造上下功夫,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谨、规范、富于论证性的学术品格。要旗帜鲜明地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汉语”,选择和创造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哲学学科水准的哲学概念和范畴系统,并用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加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