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一场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军今后更好地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更好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提高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更好地推进部队全面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继6月初本报推出《汶川大地震·感动我们的故事》一组系列报道后,从今天起,我们以《汶川大地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推出一组记者述评,敬请垂注。
——编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猝然发生。
从这一刻起,我军一场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全面展开。
指挥: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
机动:一天之内,多军兵种远距离同步开进;
突击:4天之内,十几万大军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强行进入重灾乡镇……
尽管是和平年代,但中国军队完全是按战争的标准和要求行动的。
瞬间的能量爆发,源于长期的积累。此次抗震救灾,是对我军应对突发事件战斗力的考验,也是对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一次检阅。
事实证明,提升核心军事能力,是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关键。只有具备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完成其他军事任务才有相应的能力基础。
高效快捷的指挥能力,得益于以信息化为主导建设高素质、高效能指挥机关 地震刚刚发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发出指示,要求灾区附近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出动,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抗震救灾。
5月12日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求,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迅速!立即!尽快!全力!号令三军的4个“关键词”,清晰地表述着统帅部的决心。
分秒之间,一支军队的神经在飞速传导,脉搏在强劲跳动——
震后10分钟,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启动;震后2小时07分钟,两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震后5小时30分钟,我军第一支专业地震救援队飞赴灾区……
短短几天时间,十几万抗震救灾部队在统帅部的调度下,从四面八方的军营、训练场奔赴汶川、北川、茂县、什邡、青川……在10万平方公里的震区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救援。
第 1 2 3 4页
快速反应,是一支军队指挥中枢的命脉,是一支军队能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这次我军抗震救灾指挥机制的高效运转,得益于近年来我军加强以信息化为主导建设高素质、高效能指挥机关的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军新型一体化指挥平台的建成,我军各级指挥机构逐步具备了行动精确定位、动态实时感知的信息化战争指挥能力。同时,随着我军人才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一大批高素质指挥员和参谋人才崛起在信息化“中军帐”,娴熟运用信息化手段,从容指挥调度部队。
今日抢险大军的铿锵步履,就是对我军各级指挥机关转变指挥观念、改进指挥模式、更新指挥手段、提高指挥素养的实战检验。
远程快速机动部署兵力,得益于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加强使命课题训练 去年夏天,“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演,人们记忆犹新——
那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整建制、多军种、远距离跨国机动。铁路机动,全程10300公里。空中输送,航程2700公里,再加上陆军航空兵数千公里的空中转场,堪称万里大机动……
从挥师俄罗斯草原,到兵发汶川震区,相隔不到一年。然而,此次抗震救灾,我军远程快速机动投送兵力能力大幅攀升——1600人变成了13万!
一声令下,2小时内,空军某运输航空兵师59个运输机组处于临战状态;一天之内,创造我军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运送人员最多记录;
一声令下,济南军区“铁军”上万官兵铁路、空中立体机动;空降兵部队数千官兵,从中原腹地呼啸出征;海军陆战队某旅从南海之滨长途摩托化行军,43小时纵贯半个中国;
一声令下,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千里驰援灾区;成都军区某部、驻川武警部队昼夜兼程直插震中;陆军航空兵部队从全国各地紧急转场,飞聚川西……
外电这样评价:在极短时间内,多军兵种、多种方式远距离同步开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投送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军队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就展现了这种能力。
能力,不会凭空产生。2006年盛夏,全军军事训练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全军使命课题训练进入风起云涌的全新历史阶段。
第 1 2 3 4页
这一年深秋,沈阳军区某机步旅突破传统作战区域,大范围远程机动,千里跃进内蒙古草原演兵场,成为我陆军机械化部队从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的开端。与此同时,万里长空,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频繁组织多机场整建制昼夜间远程空投。空投地点,由固定空投场拓展到陌生空投场、海上空投场;机动训练,由单一方向、小规模机群向师团规模、多方向转变……
抗震战场上动若风发的战斗力,从平日演兵场上都能找到源泉。
多军兵种密切协同实施联合救援,得益于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跃升 5月18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亮相:三军联合指挥、陆空联合搜救、多军兵种联合救灾……嗅觉敏锐的国外媒体发现,“联合”成为这位发言人频频说到的“热点词汇”。
此次抗震救灾,我军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救援行动——
从军种分,有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加上民兵和预备役人员,涵盖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6大支柱;从兵种分,有侦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还有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空降兵、运输航空兵,抢险力量阵容蔚为壮观。
种种迹象表明,我军当前和今后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军事力量运作的主要方式都将是联合作战、联合行动。特别是在应对突发、重大事件中,任何一支单一成分的军事力量都独木难支,任何一支精兵劲旅都难以包打天下。
此次抢险,成都军区某集团军与空军、武警部队展开一体化联合搜救,成功打通了数十条通往震后“孤岛”的救援之路,营救了数千名受灾群众。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个集团军正是我军探索实践一体化联合训练之路的先行者。2004年,总部赋予这支西南劲旅和成空部队一体化联训任务。一年探索实践,他们率先创造了“战建训一体互动,军兵种一体联动”的崭新训练体系,初步把作战平台、作战要素、作战力量融为一体。
一片绿叶,透露春天的信息。近年来,全军各部队牢固确立联合应对现代战争观念,在联合指挥系统协调下,融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一体化联合训练,信息化指挥平台纵到单兵、横跨三军,初步实现了军兵种间信息兼容、系统联通、数据共享。
今天,三军联合作战,真实呈现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战场。
第 1 2 3 4页
部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出色攻坚能力,得益于平时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 蜀道,自古“难于上青天”。大震袭来,山崩地陷,道路中断。震后大雨,云遮雾罩,无法实施空降。一时间,震中灾情如何?举国忧心。
在最关键的时刻,武警某师200名勇士历经21个小时,冒着凌空飞石、踩着遍地泥泞,硬是在脚下几乎没有路的情况下,一路翻山越岭,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于5月13日23时15分率先到达汶川县城,用海事卫星电话第一个报告灾情。
我军“铁脚板”的硬功夫,让一些老将军由衷感慨:成建制、远距离、负重、持续的强行军表明,我们战士的身体素质以及战术素质,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中,我军的传统优势并没有丧失。
一支基础训练扎实的军队,才能面对种种“意想不到”应对自如。正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锤炼部队,让人民军队具备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出色的攻坚能力,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空降兵15名勇士,无气象保障,无地面引导,从近5000米高空“盲降”跳伞成功;山崩阻路,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大队的攀岩能手,在绝壁上抠着石缝飞身而上,救出被困在山顶的群众;物资紧缺,陆军航空兵飞行员操纵直升机往返穿梭在狭窄的岷江大峡谷,实施“空中蛙跳”雪中送炭……
回顾这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我们有理由为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骄傲。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此次抗震救灾,我军在力量体系、方案计划、专业装备、人装结合和各项保障等方面,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面提升我军战斗力,依然任重道远。抢占核心军事能力制高点,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冲锋。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不确定性的王国。”大震如大战,它警示我们:军人的腕表上,没有和平刻度,只有战争和战争准备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这支军队,永远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应对下一场战争?
第 1 2 3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