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促进中国政府改进公共服务
本报讯(记者 宋 扬) 对于救灾的难度,公众的普遍认识主要是两个方面:地震灾区基本波及的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波及的受灾群众超过500万人。
6月6日,在民政部举办的自汶川地震以来的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为了让媒体和公众充分了解救灾的难度,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专门带来一张地震灾区的地形图放置于会场的右侧。
“今天我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背景,特意带来这张地图。大家看这个灾区,实际上是成都平原北部和西北部相当复杂的山区,海拔有的是2000多米、有的是3000多米,(遍布)高山峡谷。灾区群众在道路中断、通讯中断,方方面面中断的情况下,几百万人向着成都平原逃生。”王振耀手指指向右侧的地图,介绍着灾区的基本情况。
王振耀表示,灾区群众并不是按照一个建制或者原来的区划进行逃亡,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物资发放是相当困难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王振耀重申了救灾的难度。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组织全方位的施救应急救援,对中国各级政府,特别是对灾区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尽快筹集大量的物资,实现物资的快速筹集和调度,另一方面,要同时快速发放救援物资。
因此,此次抗震救灾成为对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
超过460亿的救灾款物如何公正、公开、透明、高效地分配使用,海内外目光无不聚焦于此,期待着中国政府交出一张完美答卷。
在此背景下,日前,国家民政部发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办法》和《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两个文件,明确了救灾款物发放、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
这两个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和民政部《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
“我们发布这两个文件,实际上是总结前一时期的救灾经验,在各地做法的基础上进行规范。面对这样一场考验,灾区各级政府都做了最紧急的应对,这些应对基本是有效的。应该说,这两个《办法》是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化。”
这两个文件不仅被视为有助于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规范,也被认为是中国政府改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开端。
中国现在已经接收来自海内外超过440亿元的救灾捐赠款物,国家民政部、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都需要改进各项公共服务为慈善事业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我们并不认为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实际上我们认为面对这样一次大灾,面对这么多的捐赠款物,是需要我们进行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整体上来说就是需要我们行政的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的创新。”他强调说,在这样一次巨灾面前,如何拓展这样一种创新?如何实现规范管理?提供更良好的公共服务。目前还有巨大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