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灾区妇女的需求与权利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建议
国家减灾中心、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援助机构及媒体:
我们来自关心性别平等与妇女权益的民间机构,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们和全国同胞一起,关心着灾区民众的生命安危,关注着抗震救灾行动的每一个进展。对各级政府、军队、国内外救援机构及广大志愿者的努力,我们深表肯定和赞赏。目前,抗震救灾工作仍在继续,我们还在并将继续面对其他灾害管理。对此,我们认为,在性别平等已成国际共识和政府承诺的今天,应该强调,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均应切实保障妇女及女童的平等权利及其基本特殊需求,听取妇女的意见,纳入妇女的参与,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我们的具体建议如下:
灾情统计:
目前政府每日灾情通告中仅有总人数统计、分地域统计,而无性别及年龄、民族、城乡的分类数据。对死亡、受伤、失踪、转移、受灾人数均应进行分性别统计并公布,以使公众更准确地了解灾害对各类人群的不同影响,并为救助及重建及今后的预防减灾提供依据。
物资筹集和发放:
应注意筹集婴儿代乳品、孕妇和哺乳母亲特需品、妇女卫生用品和计划生育用品等物资;
应遵循民政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发放办法》的规定之例,今后在救灾中发放物资严格做到公开公正,接受监督,禁止性别歧视;
物资应以方便灾民领取的方式发放,避免灾民因领取物资而增加负担,包括居于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照顾负担重的妇女。妇女内衣和卫生用品应尽量安排女性工作人员在没有男性围观的场合发放;
以家庭为单位发放物资时,应注意监察和保证家庭成员中的妇女和儿童得到同等充足的分配;
除老弱病残、孤儿外,对以妇女为户主的家庭的需求也应给予特别关注。
健康:
确保孕产妇得到基本的保健服务,转移时应确保其安全;
向受灾妇女提供卫生用品、洗浴设施和干净内衣;
向受灾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安全:
应认识到灾害凸现某些针对妇女的暴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针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家庭暴力、性骚扰、强奸、贩运、强迫婚姻等;
加强灾区的安全巡逻和安全警示,设置有效的报警途径并告知灾民;
临时安置区应尽量避免不同家庭男女混杂共居,尽量提供男女分开、途中及室内照明条件良好的公共厕所和洗浴设施;
对救援人员进行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基本教育,明确各类救援人员均有预防、制止和报告对妇女暴力事件的责任;
及时查处已发现的妇女受暴事件。
生计和就业:
应认识到妇女可能成为因灾影响生计和失业者中的多数,在生计扶持、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中应保证妇女的知情和参与,加强对妇女的生产和就业指导;
预防妇女遭遇以招工为名的贩运、强迫劳动和劳动剥削;
如在灾区重建中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应招收妇女参加并为她们安排适宜的任务。
教育:
临时学校的地址及宿舍和厕所的安排应有利于女童安全就学,住宿学校的生活教师中应尽量安排女性;
灾区学校恢复后,应注意保证女童重返校园及入学,协助家长及女童解决就学困难,使灾区女童不致因灾辍学失学。
财产:
在财产公证、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中,应重视使妇女得到有关信息和服务;
灾后财产认定、损失赔偿中,应保障妇女的平等继承权、分配权和使用权;
如灾区农村重新划分承包地或宅基地,应遵照《物权法》等,保证妇女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土地权。
参与:
灾区重建的规划、管理中应有灾民及妇女的参与,应了解妇女对重建的意愿,反映她们的需求,接受她们的监督;
灾民代表中妇女的比例不应低于三分之一;
在防灾救灾合作机制及相关专家委员会中,应有妇女组织的代表和社会性别专家;
应支持基层妇女组织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社区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的选举中应注意提高妇女的比例。
传播:
媒体应更重视妇女在灾害及救灾中的经历、感受和需求,更多传递她们的声音;
妇女在救灾及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媒体应予更多报道;
坚强勇敢并非男性专有品质,不应使用“男子汉”、“真男人”之类的语言作为赞美;
采访应获得对方同意,杜绝强行采访、干扰救灾和灾民生活的行为;
采访报道应避免给灾民造成二次伤害,报道儿童尤其应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关于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的儿童权利责任,可参考此文;
真实报道,不要将媒体工作者的想法强加给报道对象,杜绝摆拍、虚假煽情、不符合原意的编辑;
媒体工作者不应占用宝贵的救助资源,在灾区接受服务和协助应付费;
媒体应监督救灾、安置、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歧视和不公平做法。
——我们相信灾区同胞的毅力与能力,相信对灾区长期持续的援助力量。愿死者安息,伤员和灾区早日恢复。希望救灾及重建能够促进妇女赋权和性别平等,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
以上,感谢垂注,敬请传播和咨询讨论。
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GAD)网络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
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
《农家女》杂志社
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
京津社会性别与发展协作者小组
云南社会性别与发展小组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性别与参与性工作室(GPRC)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理论研究会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女性研究中心
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
北京同语工作组
浙江爱心工作组
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中心
同话舍—女性自助工作坊
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妇女发展与权益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妇联
四川玉妥云丹贡波医疗中心
广西财经学院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所
云南省玉龙县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研究会
上海女爱工作组
河南省社区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与发展研究所
香港乐施会中国部
(个人签名略)
基于5月29日部分在京民间组织成员的专题讨论
2008年6月4日
注:本建议欢迎联署,可在传播时于文后自行添加贵机构/组织的名称或您的名字,望勿修改内文,请谅解。欢迎将您的联署和传播情况告知piner@vip.sina.com,以便汇总分享,谢谢!查询请联系一五九一一○八二○一六,吕/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