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肤色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最大看点。这位有着一半非洲血统的民主党候选人被誉为“变革之星”,他在初选中胜出后,肤色似乎变得更加耀眼。英国《泰晤士报》的文章称:“奥巴马的获胜足以说明黑人与白人可以融洽相处……它响亮地证明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奥巴马有机会从哈佛毕业,并可以在华盛顿掀起风暴……外界也有机会重新评估这个太多人恨的超级大国。
”
西方媒体之所以会对“奥巴马现象”多有溢美之词,其一是他的肤色;其二是他会带来一场变革。由一个年轻的黑人总统来改变美国的形象,那真是对“美国梦”的一个再好不过的注解了。
的确,奥巴马不是美国主流社会的核心“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白人新教徒”。但奥巴马胜出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强调自己的种族特征,甚至有意与激进黑人划清界限。因此可以说,奥巴马既是因肤色而取胜,又并非因肤色而取胜。肤色是他的不同,而“美国背景”则是他的相同。奥巴马是美国一流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与其说他是美国种族融合的代表,不如说他是同化的象征。奥巴马并没有打破美国白人的优越感,相反,他的出现在加固着白人的优越感。
美国黑人今天的地位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当然已经提高了许多。但是,美国黑人走到这一步,一是靠黑人自身的斗争;二是由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白人意识到种族歧视违背了历史潮流;三是黑人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常把美国称为一个“大熔炉”,但这个熔炉更像是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的模子”。奥巴马并非例外,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比一个白人候选人更需要强烈地表现出他的美国价值观。
对奥巴马“美国背景”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另一个“魅力”——年轻而富有活力。奥巴马看上去更能满足民众渴望变革的心理需求。动荡不安的前景,由初出茅庐的年轻黑人律师奥巴马与老谋深算的老年白人麦凯恩之间展开的对阵,以及希望有新开端又企盼稳定的民众情绪,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让奥巴马占有多大的优势呢?借用希拉里与奥巴马竞选时的广告语,也许可以描述人们最后投票时可能出现的心情:“大家想象一下凌晨三点钟在白宫接红色电话的人,若是麦凯恩,会比较安心。”
其实,这场选举的激烈紧张之处并不在于二位竞选者的施政纲领会有多大差别,而在于一场变革已势在必行,二者都会打出改革牌,又在很多方面会受到同样的制约,而很难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拿伊拉克战争来说,奥巴马的反战态度十分坚决。但是,美国大兵怎么撤?一旦伊拉克发生内乱怎么办?“基地”组织在美军撤退后又在那里建立基地,美国怎么办?没有人相信,如此复杂的问题,只靠一个坚定的态度就能够解决。对于经济、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变革,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更何况,美国选民并非不明白,每一位新总统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会发现,按照自己竞选时信誓旦旦的许诺来施展的舞台,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变革也许会出现,但这需要很多条件,也需要时间。无论是对于奥巴马还是麦凯恩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选民更详尽地了解其计划,并且对这些计划的最终实现抱有更多的信心。而对于美国大选的旁观者来说,需要记住的可能是,不要被舞台上角色的变化所迷惑,要看清什么是势必要变的。(丁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