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韩洁、王宇)本周有关5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发布,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数据看,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依然不容忽视,宏观调控压力犹存。
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反弹,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上年末高1.3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也高出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很大,人民银行调控压力不减。
而国家统计局在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统计数字也表明,通货膨胀压力仍然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如市场所预期的,受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影响5月份CPI涨幅开始出现回落,结束连续3个月超过8%的高位运行,滑落至7.7%;另一方面,受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推动,5月份PPI增幅却在前两个月分别为8.0%和8.1%的基础上,再度创出8.2%的新高,市场人士担心生产资料价格高涨会成为物价上涨的新动因,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从目前发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看,控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依然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应当从越南近期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应继续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
而事实上,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尽管有专家建议货币政策应适度放松,但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近日已公开表示,针对当前市场流动性偏多以及通胀压力上行风险,目前不宜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
人民银行也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在5月经济数据发布前夕,人民银行于6月7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我国今年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7.5%的历史高位。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人民银行此次政策调整凸显其对治理通胀的坚定决心,有助于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受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流入以及地震自然灾害影响,5月份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使宏观调控面临更多新挑战。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当前我国存在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胀压力,同时又存在某些领域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投入滞后,即结构性的供需失衡。
贾康建议,在以货币政策的“从紧”和财政政策的“稳健”积极收敛流动性的同时,应通过供给管理加强对经济社会中薄弱环节的有效供给,对“三农”、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等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进相关机制创新改进,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也不会助长经济过热。
对此,庄健也表示,面对地震之后的中国宏观调控形势,在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变的基础上,财政政策应更注重结构性调整,对地震受灾地区应采取更加灵活的财税政策支持灾后重建。此外,由于粮食和食品价格走高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政府还应继续运用财税工具加大对国内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将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举措。
贾康还强调,当前国家宏观调控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在宏观经济运行持续五年位于10%以上高速度区间、中央明确提出“两防”调控任务之后,今年又面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年初突发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客观上给经济降温的事件。
他建议,综合考虑走向过热和降温两个方向上的相关因素,在当前宏观调控着力点上,应既要“两防”,又要避免出现较快的经济下滑,这在现阶段是适当的、符合实际的。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