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预警的应急军事行动。2008年5月12日下午5时,是四川省军区师团级单位军事主官集训报到的时间。就在很多参训人员正赶往成都的路上,特大地震猝然袭来。
地动山摇吹响了战斗号角。灾区各人武部部长迅即掉转方向,想方设法在最短时间内返回岗位,指挥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抗震救灾。
而在他们没有到达的目的地成都,四川省军区也迅速发出“全省动员、跨区支援、协同作战”的紧急动员令。随即,巴蜀大地民兵预备役队伍火速集结,从四面八方紧急驰援救灾战场。
同一时间,在甘肃和陕西灾区,民兵预备役人员也纷纷闻“灾”而动,成为抢险救灾的重要突击力量。
寓军于民的编成特点,就近就便的用兵要求,把国防后备军最先推到了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第一线。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表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备军并非注定“后备后用”;而只有平时扎扎实实练就应急应战硬功,危急时刻才能冲上前、才有战斗力。
快速反应赢得宝贵时间—— 应急机制显威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人武机关,无不与死神展开争分夺秒的较量。
重灾区劫后余生的人武部干部职工,从废墟中爬出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由于通信中断、道路被毁,他们派人一路飞跑,靠口头接力传信动员民兵,在灾区集结起最早的救援队伍。
四川平武县一些乡镇几乎被夷为平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该县人武部就地重新动员编组,使民兵组织始终没有震垮。地震让平通镇武装部长梁国华转眼间成了“光杆司令”。他一口气拽出28名受伤较轻的青年,大声喊道:“从现在起,你们就是民兵了!立即跟我去救人!”
在重灾区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自救的同时,四川省军区也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地震发生半小时后,省军区作战值班室即下达预先号令,命令所属师旅级单位迅速集结应急分队前去救援。
很快,一支支民兵预备役队伍动若风发,踏上驰援灾区的征程。
经过艰难跋涉,震后不到10小时,佩戴着“MB”肩章或“Y”字符号的迷彩队伍,相继到达都江堰、彭州、北川、绵竹、什邡等重灾区,成为最早进入这些地区的外来救援力量。到达一线后,他们立即用手挖、用锹铲、用肩扛,在宝贵的黄金72小时内成功救出众多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命,并转移出数以万计的受困群众。
地震没有预警,应急却有预案。
近年来,各级人武系统立足应急应战要求,建立健全军地联合指挥体系,不断完善各种应急动员预案。如四川省军区就先后制订了《民兵紧急动员预案》、《民兵运输保障实施细则》等23个预案,特别是在经历今年初抗冰雪斗争的考验后,进一步加强了应急机制建设。关键时刻,应急机制显现出巨大威力,使后备军得以在震灾后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
第 1 2 3 4页
攻坚克难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编组见效力 抗震救灾是一场特殊的攻坚战,需要人力,更需要专业化手段。
参加救灾的民兵预备役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涉及运输、医疗、防疫、机械、通信、电力抢修等多个领域。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地震发生后,由于外界通往震中映秀镇的道路被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迅速打通都江堰与映秀间一段水上“生命通道”。按照四川省军区命令,自贡军分区紧急动员民兵水上应急分队,于5月14日下午赶到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参与救灾。
要当“主角”,当然得有过硬本领。这支水上应急分队中的17名民兵,都在海事局、旅游局等单位工作,全是水运专业人员,个个拥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认证。一次,民兵杨正军驾舟运送5名重伤员时,赶上了余震。随着旁边山体的抖动,几块巨石裹在烟尘中滚落下来。舟上群众惊恐万分,但杨正军临危不乱,娴熟地驾舟向外猛冲。巨石擦舟而落,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人们的衣服。
在甘肃陇南,地震使康县豆坪村成为“孤岛”。预编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甘肃某预备役团8名官兵,奉命驾驶挖掘机、装载机等装备前去打通入村道路。地形险恶,路基松软,官兵们冒着余震,经过6个多小时苦战,硬是开出了一条路,使被困村民得到及时救助。
广西军区出动的2支民兵无人侦察机分队,先后到达四川北川,甘肃武都、文县以及陕西宁强、略阳、南郑等地,出色完成一系列航拍任务,受到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专业技术民兵显威救灾一线,是后备力量队伍科学编组、调整结构的可贵成果。从抗冰战雪到抗震救灾,高难度的应急行动一再表明,建好建强应急分队和对口专业分队,国防后备军就能在危急关头铿锵“亮剑”。
第 1 2 3 4页
协调行动提升救灾效率—— 军地联动聚合力 5月14日,记者在四川什邡灾区采访时,跟随德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竹中强一连参加了3场军地“碰头会”。
从地震发生次日起,大批部队抵达灾区参与救援行动。救援队伍越来越多,如何整合力量、协调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救灾效率,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什邡市洛水镇、八角镇、蓥华镇等灾区,竹中强找到当地政府负责人和救灾的部队领导,或在马路边、或在帐篷里,三五个人围在一起就开起了“碰头会”。会虽简短,却理清了救灾行动中的指挥权和配属关系。
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各级人武机关在平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军地关系,为实现富国强军搭建坚实平台。而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省军区系统不仅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直接参战,同时也要在一线发挥好军地桥梁纽带作用,为救灾行动凝聚起强大合力。
科学筹划、统一调动,让救灾行动成为了一盘棋。
大地震发生后,针对救援点多、线长等实际,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门成立了地方工作协调组,与省内30多家粮食局、军供站、副食品批发市场、物资储备中心等建立供应协作关系,帮助救灾部队筹购有关物资。同时,救灾一线遇到的诸多难题,也会及时传递到这里,通过省军区协调快速解决。
在陕西灾区,人武系统也在大力开展救灾协调工作。济南军区某部途经陕西前往四川救灾,沿线军分区、人武部协调地方党委政府,为该部提供了相关后勤保障和一批千斤顶、切割机等救灾工具。陕西省军区更是积极发挥驻军联合参建机制的规模优势,协调10多支部队出动上百台车辆,将大批救援物资运往灾区。
实践证明,省军区系统的协调职能,能有效推进军地联动,确保关键时刻用好兵力、不打乱仗。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也出战斗力。
第 1 2 3 4页
多措并举保持高昂士气—— 政治教育添动力 从紧急动员令下达开始,不到30个小时,四川省4万多民兵预备役人员便投入救灾战斗。出动人数之多,行动速度之快,颇受外界瞩目。
尤为可贵的是,民兵预备役人员临危不惧,敢于战斗。无论是从废墟中抢救伤员还是往偏僻山寨背运物资,无论是参加堰塞湖抢险还是搜寻失事直升机,作风硬朗的他们,常常被群众当成真正的军人。
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什么能有这么高昂的士气?他们中很多人拖家带口,且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着实面临不少困难。
回答记者这一问题时,很多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的领导不约而同地谈到一点:细水长流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着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觉悟。
王洪刚是四川南充市一名民兵应急分队成员。地震发生后,担任村干部的他主动找到乡武装部长,说自己当过兵,是党员,又是应急民兵,关键时刻一定要去一线救灾。磨了半天嘴皮子,他终于加入了赴青川重灾区的救援队伍。从5月14日凌晨抵达青川后,王洪刚和队友们夜以继日地抢救幸存者、卸载物资、分发食品、转移安置灾民,8天后因身体不适而晕倒在地。随后,医院诊断的结果让所有人既伤心又感动:他已是胃癌晚期的病人。
新的历史时期,要确保民兵预备役部队更好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必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出台有关文件。军地各级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效强化了民兵预备役人员履职尽责的自觉性。
抗震救灾战斗打响后,参战的各民兵预备役部队,更是大力挖掘军地结合部优势,多措并举激励民兵预备役人员不辱使命。有的单位与驻地媒体合作,大力宣扬民兵在救灾行动中的英勇风采;有的单位请来地方组织部门领导,在官兵中开展火线入党活动;有的单位与地方党委政府联手出台措施,为奔赴救灾一线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扎实有效的举措,为国防后备军建功救灾战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昭示我们,对于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能显威于无形,同样是一条“生命线”。
第 1 2 3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