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外媒关注中国以法引导震后重建

  “5·12”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了。此次大地震不仅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在这一个多月来,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中国地震持续关注,他们看到了团结奋进的中国人民、组织有力的中国政府、以法引导的震后重建工作和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社会

  外媒关注中国以法引导震后重建

  李满奎 施鹏鹏 张雪莲 编译

  1 以法引导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井然有序

  英国路透社,6月5日:

  中国国务院,面向未来,通过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规定了安置地点的要求和公共建筑,如学校和医院的安全标准。


  美国《纽约时报》,6月5日:

  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在一次行政会议上通过了灾后重建条例草案。条例草案就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和医院,在抗震性上做出了特殊的要求。条例规定,地方政府必须组织人员尽快对所有学校建筑进行安全评估,以便在学校复课时确保学生的安全。

  美国《环球透视》,6月10日:

  在《中国出台灾后重建条例》一文写道,5月12日袭击四川及邻近省份的8.0级大地震发生近一个月后,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对地震灾民进行临时安置的程序,受损建筑损害评定,以及重建计划和资金来源。

  根据条例规定,地方政府被要求定期公布救灾资金、货物的详细情况,如来源及金额等,并且必须公布它们是如何被分配和使用的。国务院也表示会对因地震而倒塌的不合标准的建筑进行调查,承诺将对那些导致糟糕建筑质量的开发商和官员进行严惩。

  另外,该规定还要求学校、医院及其他公用机构应该达到抗震性标准,这高于对一般建筑的要求。

  中国的住房和建设部最近发出命令要求对全国范围内所有学校建筑在9月份开学前进行抗震性能检查。

  该条例的公布是在公众对损失评估和重建过程提出更高的透明度要求的时候,中国政府做出的将一系列重建规则法律化的尝试。

  法国《焦点》,6月10日:

  该杂志对中国政府在灾后重建工作方面的努力给予积极评价。“从灾民安置到城市重建,从实物救济到心理矫正,从环境治理到灾难预防,中国政府正谦虚地吸收源自域外及本土智识人士的意见,以防类似的人道灾难再次发生……有理由相信,中国执政当局将从灾难中汲取教训,提高执政能力”。

  美国《洛杉矶时报》,5月28日:

  即使决堤和余震的危险阻碍了救灾的努力,官员宣布灾后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重心在重建和安置近5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他们中的许多人住在帐篷里,许多在有些拥挤的灾民营里。不过有些已经搬入刚刚修建的临时用房中。

  政府表示150万间这样的用房会陆续修建起来。在成都西北的一个旅游胜地———都江堰,首批500间“幸福家园”房屋在灾后一周内已经建立起来。小区的入口面对着一条繁忙、烟雾缭绕的街道。在这个由金属和塑料搭建成的平顶房屋社区,到处挂满了红旗。屋前的标语写着:“党和政府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2 政府组织有力令西方尊重 见证更加开放的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6月6日:

  借助其集中的权力结构和动用资源的能力,强有力的中国政府在救灾行动方面表现出色。

  中国政府对四川震灾的总体救援反应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利用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动员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从事救援,因而受到了广泛的称赞。不过,灾后重建的长期挑战,以及未来由此产生的提高开发程度的要求,可能使这个政治体系受到考验。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6月5日:

  在《中国的危机应对被证明是快速和到位的》一文中写到,在清晨或黄昏行驶在四川省的高速公路上,你很可能看到大量装满救济物品的卡车,正在赶往受灾严重的地区,或正在返回的路上以便进行重新装运。

  一位在1976年中国当时最大的地震发生后被派到唐山进行救援的士兵,最近又亲身经历这个大地震,用一种自豪但很朴素的方式来表述他的祖国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他说,“在1976年,政府提供给群众的唯一的东西是治疗腹泻的药物……一步一步地,中国发展起来了。

  法国《焦点》,6月10日:

  报道高度赞扬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地震时高效、透明、负责的态度和行动,称:“直至现阶段为止,中国政府在这场危机中反应迅速,政务透明,令人耳目一新”。《焦点》记者卡罗琳·帕尔(CarolinePuel)如是说,“中国在2008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诸多困扰和灾难,但中国行政当局在应对这些危机的种种表现无疑重新获得了西方的尊重”。

  美国《洛杉矶时报》,6月5日:

  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中国政府允许外国记者深入农村受灾地区,甚至有一次还用军用直升机将他们运送到救灾的现场,这种做法以前闻所未闻。随后的报道也使得国际援助纷至沓来,并且使得中国在国际上以更加人性化的面孔出现。

  锐意改革的中国政府,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地震灾难促成了由国务院组织的第一次由军方高层参加的现场新闻发布会。

  美国《今日美国》,6月1日:

  中国在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开放的态度,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成果之外的又一令人瞩目的变化。

  中国对这次地震的开放程度令世界震惊。外国记者被允许到医院和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中进行采访,甚至,还可以采访到陪伴温家宝总理到达灾区的军用直升机飞行员。在绵阳有一幅标语写道:“外国记者们,欢迎你们到这里来。谢谢你们!”。

  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17日:

  中国从上到下对地震的反应都是近几年变化的体现。胡锦涛、温家宝等高层领导亲临地震现场(温总理当天赶赴现场),快速动用大量军队及救援人员,西方媒体在对地震的报道中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跟随胡主席到灾区)。

  英国《金融时报》,5月23日:

  中国近2000家报纸、逾2000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积极报道中国这次30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也在允许国际媒体相对自由地进入地震灾区方面获得了赞誉———这与缅甸最近发生破坏性飓风后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普遍认为对经济影响有限 精神文明将强化经济基础

  英国路透社,6月9日:

  当接近7万人丧生时去思考上个月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会否产生一些良性的经济上的影响,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是随着重建工作的开展,除了对经济发展的短期效果外,因地震而彰显出来的文明精神,有可能不仅改变中国的政治,也会强化它的经济基础。

  美国《纽约时报》,6月4日:

  三周前发生在中国西南部的大地震现在看来似乎对中国总体上的经济影响有限。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由地震导致的对经济的损害会比较有限。“我不认为会有很大的影响”,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欧德·申卡(OdedShenkar)教授表示。“你会失去一些经济活动,但是很快你会看到新的经济活动、建设、重新开发等等。”

  法国《时事新闻》,6月,社论

  社论指出,尽管此次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但仅就经济角度而言,这些损失并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实物损失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原因在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该国在本年度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而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实物损失并不会影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也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地震将导致受灾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下降,进而对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生产总值方面,四川省所占比例约为4.2%,在全国排名第9。此次受灾估计将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约0.25%,基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

  再次,灾后重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四川省生产总值的附加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地震的负面影响。

  社论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局更应关注地震所可能造成的政策后果。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