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地震灾区就成了中国军人的特殊战场。
——军队、武警,投入兵力13.4万;
——民兵预备役,出动人员7.5万;
——出动各型飞机4549架次,车辆32.6万台次。
在川西北,在陇南、陕南,在地球的断裂带上,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轻抚着大地的裂痕,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
那飘动在一处处废墟上的迷彩,描绘着生命的色彩;那跃动在一条条山路上的军徽、警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本色
这个故事,真实得甚至让人怀疑它过于“巧合”。
5月16日10时,济南军区“铁军”273名官兵在政委刘法峰的带领下,对震后的都江堰市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当排查至已是一片废墟的石游街居民区时,探测仪显示:一幢两层楼上有微弱生命。
上楼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刘法峰大声问官兵:“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无一举手。
“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谁都知道,这时候的回答意味着什么。
废墟上,火红的党旗分外耀眼;余震中,铿锵的誓言格外响亮。
大地撕裂时,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正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执行任务。
“立即向汶川震中灾区开进救援!”王毅带领600名官兵向汶川急速开进。
13日1时,部队到达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山路完全覆盖。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弃车!步行!”王毅毅然作出决定,率200名官兵组成先遣队,徒步沿山道向汶川挺进。
夜黑雨疾,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隆隆闷响。
途经下庄村,村里老乡一把拽住王毅的衣袖:“前面没路啦,再走太危险!”路边后撤的人群也大声喊:“前面石头掉得吓人,根本没法过去!”
受灾群众期盼着子弟兵前来救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待着先遣队的消息……王毅和官兵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的生命!
13日23时15分,先遣队终于踏上汶川县城的废墟。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恢复了与世界的联系……
哪里最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党员领导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一线,有军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师团职干部2000多名。
将军与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带动着千军万马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将军,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数十次遭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几个昼夜没有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
使命
“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
5月13日上午10时许,四川绵竹一所小学的救援现场。当几成废墟的教学楼在余震下突然晃动,上级下令救援人员撤出时,19岁的战士荆利杰双膝跪倒,大声喊出了这惊天动地的语言……
“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震灾区、在13万抗震救灾大军中,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在上演——
面对废墟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官兵们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废墟下等待救援的生命;面对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现实,官兵们昼夜兼程奔赴那最需要救助的地方;在北川、映秀等重灾区成为“空城”之后,防化官兵成为最后一批撤退的人……
家乡受灾,身患绝症,空降兵某部一级士官钟旺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早在去年1月,23岁的钟旺就已被确诊为恶性胃淋巴瘤。得知部队受命即将赴灾区时,钟旺坚决要求和部队一起抗震救灾……
到达救援现场后,钟旺始终冲锋在前。为了搜寻幸存者,他在狭窄的断裂楼层间穿梭,用肩扛,用手挖,左肩肿了,就用右肩;指甲破了流血,就简单包扎继续干……
和钟旺一样,18岁的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团修理连战士严情勇,肠穿孔3天还在来回负重奔波;还差两个月才满18岁的济南军区某装甲师侦察连战士薛三军,一个人连续在平武县南坝镇挖出11个被埋者,直到筋疲力尽;18岁的成都军区某训练基地列兵曹兵,在奶奶、妹妹和侄子3位亲人遇难时,强忍悲痛,从废墟中抢救出3名幸存者,挖出16具遗体……
在抗震救灾现场,“钢铁战士”,已经成为共和国新一代年轻士兵的集体称谓。而“英雄机组”的称谓,则是人们献给用生命飞翔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的无上荣誉。
每一次起飞,都在把希望送给别人;每一次降落,都有生命得到拯救……在抗震救灾的20多个日日夜夜,这个陆航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
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到理县。不幸发生返航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734号直升机于14时56分不幸失事。机长邱光华、副驾驶李月,机械师王怀远、陈林,士官张鹏等5人及搭乘人员全部遇难。
机长邱光华,是解放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今年51岁的他,离停飞待退只有半年时间了。这次救灾,团里本安排他负责地面指挥,但他主动请战,坚决要求参加飞行。
地震前,王怀远已经规划好了退休后的生活,李月刚刚领了结婚证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陈林的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刚刚来队与他团聚,张鹏刚刚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
忠诚
“今借青川县前进乡人民政府大米九百五十斤,方便面十箱。为谢!济南军区某部政治处陈洁阳。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条,它的背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济南军区某部抵达前进乡抢险救灾,部队从废墟中救出19名重伤员。由于部队空降至灾区,每个战士只随身携带了少量干粮。几日奋战下来,战士们随身所带食物所剩无几。
在前进乡乡亲们的一再劝说下,战士们接受了灾区群众送来的食物,留下了这张借条……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这张借条揭示出的却是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念。
灾情发生后,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紧急驰援灾区。仅济南军区就有2000余名家庭受灾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一切以大局为重,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自觉服从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领导,参加救援的济南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自觉听从于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军队救灾工作始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部队各级指挥员相应参加地方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侍俊说:“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好的军队,永远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唯独不考虑自己。”
这是一个在灾区军民中广为流传的故事——
部队进入深山进行搜救,战士们在废墟边找到一位老大娘,想背她下山。儿子和老伴在地震中遇难的老人,死活不肯离开这个地方。任凭官兵怎么劝说,老人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这时,指导员上前对老人说:“大娘,您失去了亲人,我们都很难过;如果您愿意,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我给您养老,为您尽孝!”老大娘眼泪流了下来,摇摇头还是不愿走。指导员“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动情地说:“娘,儿背您下山。”
“我们对灾区群众只做了我们应尽的责任,而老百姓给予我们的却太多太多……”躺在病床上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汽车营排长牛玉新,每当想起灾区群众给予他的关爱,都禁不住要落泪。
5月24日11时许,执行“进村入户”任务的牛玉新带着7名士兵党员在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展开搜寻。当他来到二组村民先宇顺家时,突然发生余震。
牛玉新背起双腿残疾、无法行走的先宇顺就往外跑。刚把先宇顺转移到安全地带,他又听到身后传来小孩哭声。牛玉新回身飞奔过去,把先宇顺9岁的侄儿先康也抱了出来。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屋顶坍塌了。
“里边还有人吗?”牛玉新边大声喊,边向前探望,闻讯赶来的上等兵冯志伟也随他大声呼喊。突然,“哗”的一声,他们右侧的危墙突然垮塌,冯志伟一下吓蒙了,牛玉新猛地一把把他推到左侧安全地带,自己才赶紧避让。
倒塌的危墙没砸中牛玉新,但被砸中的一根钢筋弹起后刺穿了他的左下颌,造成面部下颌骨折……
闻讯赶来的村民和战士把昏迷不醒的牛玉新抬上一辆三轮摩托车,送往医疗队。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嵌入两块钛合金钢板,并对外部创伤进行缝合后,牛玉新脱离危险……一直等候在一旁的村民们一下子激动起来,争相要求留下照顾牛玉新。
第二天一早,近千名村民徒步近10公里山路,到大康镇政府给牛玉新请功……
在地震灾区,全军支援帐篷3.5万顶,搭建临时中小学校81所,使3万多名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
帐篷上,到处是孩子们自发写下的心语——“感谢解放军叔叔!”“解放军,最可爱的人!”“长大了我也要当解放军……”
孩子们的读书声响彻山川,如帐篷外的阳光一样明亮。
战士的誓言,回荡在灾区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是人民的子弟!
新华社记者李宣良 刘永华 张玉清 张东波
(据新华社成都6月15日电)
这是5月21日,救援部队在四川耿达电站转运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