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政府现在时
文/图本报记者 台建林
沥沥夏雨,游客如织。6月14日,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开街。“闲生活”的宽巷子、“慢生活”的窄巷子、“新生活”的井巷子,依然隽永,依然繁荣,依然“最成都”———那样的乐观洒脱。
同一日,距“宽窄巷子”不远,四川省委的一间会议室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在传达贯彻全国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精神时讲到,要增强主动意识,主动思考和研究工作,摸得清情况、抓得住关键、提得出思路,不能坐等意图、坐等政策,被动开展工作。
灾后重建,为灾区政府机制创新提供了实验场。
“灾难是制度的试金石” 5月26日,四川省工业经济恢复生产首个座谈会上,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给出工业“复原”时间表:一个月复产七成以上;两个月复产九成;3个月基本恢复生产;3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
其后两周,四川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少雄带领的部分省级机关负责人队伍,出现在几个重灾区,接连召开座谈会。主题只有一个:找症结、算细账、寻对策。
各地恢复生产和加快发展的捷报,随之不断传到成都;而南充市派出的38支招商小分队已活跃在东部沿海地区;眉山20个项目投资额高达45亿元;成都神钢集团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创百亿”项目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
6月13日,一场以破解要素“瓶颈”为主题的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会议透露,有利于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加快发展的各种政策,将以最快速度出台。
四川各级政府灾后重建脉搏强劲,似乎触手可及。
中新社的一则消息称,权威机构的一份调查显示,近九成五的民众对政府此次的表现表示满意。五年来政府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了肯定。
四川灾区政府无疑是这项调查结果的一个有力注解。但是,也有学者担忧,此次的“救灾效率”能否成为政府日常运行的常态?中国行政管理中的痼疾能否完全祛除?一个例证是:四川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多个工作组,牵涉部门众多,“九龙治灾”,协调难度大。各工作组成员单位之间有时意见并不统一,协调费时颇多。
灾难,成为制度的试金石,也成为政府机制创新的有力契机。又一个例证:6月1日,四川选聘308名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上岗,他们当场签署“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承诺书”,宣誓承诺严格遵守社会监督员工作规则,忠实履行职责。
此后,社会监督员等发现问题,经领导小组调查核实,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将会同相关地区和部门及时纠正处理。在四川,一个纵深入省市县,直到乡村组,覆盖救灾款物募集、管理、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网络正在有效运行。
“躺在受灾的温床上比地震更可怕” 6月10日晚,绵阳市一个安置点刚刚放罢一部电影,工作人员老刘心里极不舒服:空旷的场地上,到处是咬了几口的面包、剩下半袋的方便面、没喝完的矿泉水瓶子。
个别群众的浪费之举,令人忧心。此前,绵阳市委书记谭力曾经最怕的是老百姓产生依赖思想。他认为躺在受灾的温床上比地震更可怕。
“我认为绵阳不会一蹶不振,相反,将发展得更快。”谭力给出的三个理由是:一、投入将会更大,发展速度不会减慢;二、现在农民6成以上的房屋倒塌,其实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三、上级对绵阳发展的支持将更大。
“现在资金已经看得见,各种政策开始集中了,中央已经拿出了1000多亿元。”谭力表现出谨慎的乐观。
决策者的头脑显得比较冷静。5月30日,绵阳市决定:市委市政府压缩会议、差旅费预算10%,所有市级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经费预算一律削减10%,用于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市里的非重点项目全部暂停;各级党政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得新建楼堂馆所,不得购置非应急抢险的公车;暂停办理出国访问、考察培训等活动;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
“为记忆点燃一盏不灭的灯” 历史上,天府成都曾经数次毁于战火,又数次浴火重生。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就是一例。
大地震,让纵横300公里的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几座城市瞬间沦为一片片废墟。重创之后,如何超越以往的文化积淀,去理性地看待废墟并进行反思?考题,横亘在灾区政府面前。
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建设一座地震博物馆。5月28日的一个座谈会上,地震、考古、建筑等各方专家一致倾向地震博物馆选址北川,并建议尽快征集地震文物,保护地震遗迹,应重视灾后文化重建。四川省文物局表示,相关部门将立刻把专家建议形成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研究。
“要尽快征集地震文物。”专家们建议,目前已经开始清理废墟,要加快文物征集步伐,确定遗址点,以免一些遗迹在清理和重建中被破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唐山大地震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如今只留下三处地震遗址。
专家座谈会后第6天,6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地质灾害现场及同类灾害现场清理保护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此举旨在保障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地震灾害现场的有序清理,保护地震遗址、遗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
规定要求,灾害现场清理应当在无人类生命迹象条件下,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进行。
有关部门和专家将对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制订清理保护规划。对受损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受损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明确具体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
对地震灾害废墟中的有关实物进行科学评估,将可能成为地震灾害文物的有价值的实物进行收集、保管或者原址保护。对尚可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历史建筑,应当采取加固等保护措施;对无法保留的,应当收集整理影像资料。
收集现场清理中发现的财物,并对其种类、特征、数量及收集时间、地点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集中妥善保存。由当地政府依法适时发布财物认领公告。
整个清理过程将在监督下进行,并运用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
本报成都6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