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制好的圆龙和磺龙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邓义波通讯员刘小林)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汝城县“香火龙”榜上有名。
这次经国务院已经批准并予以公布,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汝城“香火龙”被列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
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汝城县一个有五千年传说、近三千年历史的山区古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不可移动文物近700处,其中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记的有76处,已上《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有6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有保护价值的古祠堂400多座,被称为“湖南第一祠”,古民居近20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305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67件;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汝城古祠堂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该县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下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以周敦颐“廉政学说”和“道学理论”为主的“濂溪文化遗产”,以古祠堂、古书院为主的“古建筑文化遗产”,以湘南暴动策源地为主的“红色文化遗产”,以汝城香火龙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条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思路。每年投入文物保护经费100多万元,全面加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濂溪书院、红军楼、金山古祠堂群、文塔、太保弟、八角楼、云头书院等文物古迹及历史遗存的古建筑迅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并相继列入了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该县加大了文物执法保护力度,对省、市、县级文物单位的保护、控制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了严格控管,对盗挖盗卖文物事件进行依法立案从重查处,对建筑施工、群众耕种田土出土发现的“钦谥”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石狮、朱英墓石马、石雕等进行了依法收缴保护和归原布展,有效维护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秩序。2006年,一民工在该县采石场石窟中发现了两件铜器,该县文化部门立即组织依法收缴保护,经国家著名考古专家袁家荣考证,这两件青铜器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的铙,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湘南地区西周时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证明汝城历史悠久。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