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这张分别摄于2006年12月8日(右)和2005年1月15日(左)的拼版照片显示的是印度尼西亚亚齐一处清真寺附近区域今昔面貌的对比。左边是海啸侵袭后几周的情况,而右边是这一地区如今的面貌。新华社/法新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已经过去3年多。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最北端的班达亚齐,这里是当年海啸的重灾区。如今的班达亚齐已经不再满目疮痍。当年被海啸摧毁的住宅区,现在都盖起了崭新的房屋,只有那条被巨浪裹挟而至的发电船周围,仍有几处断壁残垣,留作海啸灾难的见证。
这里的公路宽敞、通达,也接通了海啸之前没有的互联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亚齐灾后重建的成果,以及大灾之后亚齐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建带动发展 据亚齐尼亚斯重建机构负责人萨伊德介绍,海啸灾后重建分为紧急处理阶段和重建恢复阶段。在海啸发生后的头3个月,如果没有国际救援,恐怕很难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重建环境。萨伊德说,“谈到灾后的心理援建,国际社会也扮演了主要角色。因为所有亚齐人,遭灾或没遭灾的都成为海啸的受害者,都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海啸之后世卫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很多国家医疗队都在亚齐地区开展过临时或者长期的心理救治工作”。
世界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亚齐经济在重建带动下继续缓慢增长。主要体现在建筑、交通、贸易、服务业增长超过其他领域。另外该地区农业恢复较快,已经超过海啸之前5%水平,制造业也比2006年增长了8%,这一切都得益于灾后国际援助。据世行报告统计,2004年印尼发生海啸、地震之后,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个组织以及个人以不同形式向亚齐和尼亚斯地区提供资金援助。灾后国际社会共承诺向印尼提供大约78亿美元的援助,到2007年为止,有83%的资金已经到位,并下拨到不同领域。到2007年底,70多亿美元的国际援助资金只用掉61%。可以预见2008年的重建工作仍将继续推动亚齐经济恢复发展。
基本恢复灾前水平 班达亚齐华人区的李大姐经营一家复印社,兼卖办公用品。她跟记者说:“海啸过后,我们重新收拾起来,由于大批国际组织进入亚齐,我们的生意慢慢好转,2006年到2007年生意最好,忙得脚打后脑勺。店里办公用品常常供不应求,打字复印的活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总的来说,现在的生意应该不比海啸前差,甚至会更好一些。”李大姐最近还聘了一个帮手。她说:“回想海啸过后的情形,街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当时真想离开这里,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经过这几年,一切都在恢复。”当地人古斯万迪是一家宾馆的服务员,他对记者说道:“外国人走了不少,但我并不担心,因为当地整体经济环境已经好转,尤其是2005年印尼政府和"自由亚齐运动"达成和解,给我们带来了和平。”记者问他,凭借多年在酒店的工作经验和流利的外语,为什么不到大城市工作。他笑着说:“我喜欢亚齐。”
也有困难和问题 谈到灾后重建的成果,当地很多人都会说“这里的房子比以前多了”。的确,统计显示,到2007年底亚齐地区灾后重建房屋达10万所。但是在灾后房屋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灾民重复申请房屋,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核实制度,海啸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代人,最后以不同户主的名义申请多所房屋,造成资源浪费。政府在修复或者重新开辟道路过程中,一些人趁机提高土地价格,或者拒绝出让土地,影响工程进度。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外国政府或者组织完成房屋援建之后,后续的配套工作跟不上。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房屋援建完后,当地政府不能及时通水、通电,甚至新建房屋的排水系统不完善,这些都困扰着灾民。(人民日报亚齐电记者 孙天仁)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