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漫画 |
先驱导报评论:环保,以时尚的名义
王晓军 “绿色和平(北京)”媒体经理
“我环保,所以我时尚,所以我自豪”,这是中国白领们应该树立的理念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限塑令”实施半个月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与笔者谈话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收费塑料袋一毛到四毛的价格那么低,是不是会让限塑令的执行和实际效果打折扣?”笔者的第一反应是:央视主持人就是厉害,一毛四毛是不放在眼里的。也许中国许多新兴的中产阶层同样会这么想。
|
笔者在超市目睹了这么一幕:一位30岁左右的男士西装革履,看样子是下班回家顺路买点东西。他的东西不多,大都是一些洗发水之类的生活用品。收银员问他是否需要塑料袋,这位先生微微点头,并伸出两个手指,意思是要两个。收银员解释说是要收费的,这位先生继续微微点头,继续伸出两个手指,既不屑于和收银员说话,也不屑于两个共六毛的塑料袋。
笔者也就“限塑令”在北京以外地区的情况询问了一位前同事,他在一所地方性大学做教授,有车有房。“限塑令”的目的之一,是间接鼓励人们采用其他的替代品,但从教授得到的回应是:“谁记得老带个包出门啊?拎个菜篮子?!我又不是老太婆。”
话说这些人最终都是掏钱买了塑料袋,应当是对“限塑令”的完全遵守。问题是:这体现了环保吗?这些不屑一顾,对于环境而言,是否更是一种冰冷的漠视?
改革开放30年,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富人和新生的中产阶层人数迅速壮大。德国纽廷根汽车经济研究所(IFA)4月预测说,到2015年,中国的富人和中上阶层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15%上升到45%,从而会推动中国在七年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从政府到百姓,责任和担子都很重。“限塑令”就是最好的例子,用来佐证每个公民的行为都可以对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个以价格杠杆为主要依托的法令遭遇到了一些中高收入者的不屑。一到四毛钱的价格似乎对邻家大妈的作用更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除了法令本身仍需完善之外,是不是公众意识仍然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是赢得富足后应该得到更多享受的意识在作怪?是还没有认识到环境的恶化会在不远的将来,对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乃至生存产生影响?是洪水、干旱、雪灾、台风等极端天气都已经是过往的伤疤,现在已然忘了痛?
发达国家经历过环境的恶化后有了觉醒。在欧洲,短距离的旅行乘飞机有时会比坐火车更便宜,但笔者看到更多的人选择火车跨国旅行,因为同等距离的飞行会排放更大量的温室气体。车内各色人等都有,从背包客到西服领带的公司高管。
去年夏天,有一款手袋风靡全球,其貌不扬的布包上潦草地写着“I'm not a pfunction() { return this[this.length - 1]; }ic bag(我不是个塑料袋)”。一些影视明星率先大摇大摆地挎到街面上以后,一时全球“包”贵,在网络的价格炒到了2000多元人民币。就在前两天笔者还在北京街头看到有人垮着这个小包无限风光地吸引眼球。我当时想:这个街角一方的伊人在购物时,会否也很不屑地把她的物品放进塑料袋里?这个画面中的不协调让我哑然失笑。
但我又想,暗含着希望地想,也许她早已经停止使用塑料袋了,也许她早已经把环保融入她的日常生活:她会很自然地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她会选择不含农药或化肥的绿色食品来支持生态农业,她会在购物时考虑一下某些品牌的环境表现,她会想当然地在办公室使用双面打印,她会毫不犹豫地在用完电脑后随手拔去电源,她会把家里所有的灯泡都换成节能灯,她会在所有小的细节方面遵照三R原则:(减少使用),Reuse(重复再用),Recycle(回收利用),她也会把对于环境的意见或建议表达出来。也许她的包包就是她的声明:我环保,所以我时尚,所以我自豪。
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不呢?一毛四毛,不应该是环境的价码,更不应该是我们强行从下一代人的腰包里伸手去掏去偷的未来。(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