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成都市文化旅游集团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的“行车在震后四川旅游线上”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地质、旅游、环境、建筑等方面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将用一周左右时间,对都江堰、青城山、银厂沟等部分受灾景区及线路进行考察,旨在为四川旅游的恢复建言献策,重塑四川旅游形象。
|
专家认为,地震对四川旅游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相反会将四川旅游提升到更高层面。据了解,受道路交通制约,考察将分宏观和详细考察两个阶段,第二阶段考察将在7月进行。通过考察研究,将形成《行车在震后的四川旅游线上——自然人文资源重建规划建议书》,《中国国家地理》也计划在2008年第9期出版 “行车在震后四川旅游线上”考察附刊。
“我要告诉大家,大熊猫很平安”
昨日,专家团成员来到考察首站——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雨后的大熊猫基地清爽幽静,工作人员正在用高压水枪为大熊猫们清洗刚运回的竹子。适宜的温度乐坏了可爱的大熊猫们,纷纷爬出“房间”到外面玩耍。有的抱着柱子晒太阳打盹,有的爬上爬下,全然不理会来看他们的游客。
工作人员告诉专家,基地的大熊猫现在还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基地也想办法从雅安等地收购竹子,完全能保障大熊猫的食物。
对于为何把考察首站选择在大熊猫基地,专家团成员、中国森林风资源评价委员会秘书长王兴国表示,大熊猫是四川的特色旅游资源,地震后,外地群众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川的大熊猫。“通过今天的现场考察,我要告诉大家,大熊猫很平安,熊猫在四川将会越来越兴旺。”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到基地参观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虽然没恢复到震前水平,但每日也会有数百人参观,其中以省外、海外旅游团为主。
在亚成年大熊猫馆,记者见到了从台湾来的林女士。她说,地震之后,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团团”“圆圆”有没有事、四川的大熊猫有没有事。她和丈夫这次专程到四川,虽然没能看到“团团”“圆圆”,但在大熊猫基地看到大熊猫宝宝们被照顾得这样好,他们也放心了。
“堰塞湖,进行有选择地保留”
据了解,专家们此次将考察四条旅游线路。成德绵线,主要考察龙门山地质断裂、九黄东环线线路基础建设重建、九黄东环线景观变化;成都—都江堰—青城山—彭州—银厂沟,主要考察世界遗产和银厂沟景观;成都—大邑地主庄园—西岭雪山;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
地震对四川旅游的影响有多大?专家们都表示,不利影响将是短暂的,相反,四川旅游会因为地震提升一个层次。
王兴国认为,地震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四川旅游是个契机,最主要的是提升了成都和四川的知名度,这是任何宣传都达不到的效果,“自然灾害对旅游景点品牌的大力提升在全国和世界上都是有先例的。”
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宝田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景点,如堰塞湖、大地裂缝等,其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该在震后旅游重建中体现出来。“例如堰塞湖,在不影响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选择地保留。”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审李志华表示,四川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非常精彩”。她说,这次考察的目的其实想告诉全国、甚至全世界人们两点,一是,地震后的四川旅游仍然充满生机,仍然可以安全前往;第二个就是发现和发掘四川新的旅游资源。“《中国国家地理》初步计划在第9期随刊发行此次考察内容附刊,向世人展示四川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