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改变公信力
社会组织的品牌比企业产品的品牌更“娇气”:不仅要求质量,而且要求品质:眼中揉不得沙子。随着品牌的形成,它将成为一份资产,这时需要单独“呵护”,认真对待。
■ 本报记者 徐 辉
品牌之于社会组织,正如之于企业,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从一定程度上说,品牌就是公信力。
北师大陶传进教授的解释是,品牌就是将组织行动的“功绩”归于组织身上,产生“组织身份”。组织做了很多事情未必就有其相应的品牌,需要将这些成绩转化为“组织的身份”才行。
品牌一旦形成,也意味着公信力的确立。品牌需要独特性、个性化,而在低层次上,大家越来越趋同、一致,而进入高层次的品牌,它能够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表达、观念、价值。这个时候,也意味着更高的公信力。
即社会组织要想提升机构的公信力,必须打造机构的公益品牌。
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希望工程”、“母亲水窖”、“春蕾计划”等都是国内知名的公益品牌,即使““希望工程”遭遇过前所未有的信任风波,这三个公益品牌在中国仍然具有很高的公信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的打造和形成,需要长期深入坚持地为服务对象的付出——这是品牌打造的必然之路。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的从组织自身做起,主动向社会公开财务,让机构透明,便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这样做会加速社会组织公益品牌的形成。
数载心血也可以在瞬间毁于一旦。社会组织的品牌比企业产品的品牌更“娇气”:不仅要求质量,而且要求品质:眼中揉不得沙子。随着品牌的形成,它将成为一份资产,这时需要单独“呵护”,认真对待,因此,维护品牌比创造品牌更重要。如若不慎,所做努力很容易付之东流。正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的那样:“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社会组织的规范,公开,透明使公益品牌长青,公信力常在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