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古籍,延续文脉
——走进国家图书馆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廖翊)距今1600年的敦煌遗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明嘉靖内府录副写本《永乐大典》、清乾隆内府写本《四库全书》……这些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典籍,在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北海之畔的国家古籍馆,以原貌与今人相逢。
“我以为这些古籍早已随历史风烟远去,今天见到真容,十分震撼,也很感动。”一位参观《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的大学生对记者说。”
“特展”得以面世,国家图书馆及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功不可没。“特展”上的近400种古籍,均从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392种古籍中遴选。
“这些珍贵古籍,有些的确是在古籍普查中被发现而被列入名录的。但是,今天大家之所以可以见到这些古籍,与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的一贯重视、一代代古籍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对记者说。
“古籍保护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前者主要是针对古籍本身的修复,以及改善古籍库房的保护环境等。这些年,国家图书馆先后完成了永乐大典、西夏文书的修复,敦煌遗书的修复已经完成了5000多米。全国其他各馆对古籍的修复也在进行。”陈红彦介绍说,“俗话说纸寿千年,而这次展出的公元417年的敦煌遗书,却是触手如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今天的有效保护。”
“在再生性保护方面,近二十年来,国家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古籍的缩微复制和影印。2002年,国家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这一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使现藏极为孤罕的700多种宋元以前的善本、以及一部分明清典籍得以成功复制,现分别置放在国内100所高校和各省级图书馆里,这既满足了学生、读者和研究人员近距离接触这些古籍的要求,又使古籍原件不至于受到损害。”
2007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保护中心的成立是国家将古籍保护工作的架构正式确定下来了,对于古籍的保护意义重大。”陈红彦说。
她介绍,对古籍的普查登记、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对古籍的整理保护研究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三大任务。
陈红彦认为,目前,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中国古籍事业发展。为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一年来开办了两期古籍修复培训班,除了传授技术,还开设理论培训课,培养学员作为优秀古籍修复者的素养和感觉。
据悉,保护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合作开设了古籍保护与鉴定课程,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修此课,课程将实践安排在国家图书馆。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