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 > 最新消息

回望戊戌变法110年:康有为作用有那么大吗(图)

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如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如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康有为(1860年,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
康有为(1860年,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

变法时期的袁世凯
变法时期的袁世凯

  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正式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著名的戊戌变法由此拉开序幕。此前几天,康有为代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杨深秀起草的两份折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许多人已付出了长期的努力,1895年准备参与他起草的那份“公车上书”的就有一千多举人啊!仅仅1895年5月2日这一天就有15例呼吁变法的上书。

还有那些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的人们,那些办报、著书、写文章的,是他们、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有名的与无名的,共同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悲壮的维新运动。这其中光绪帝自身的决断非常重要,鼎力支持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贡献也不会比康有为少。我们更不能忽略在下达这道关键的《定国是诏》前,光绪帝到颐和园请示过慈禧太后,得到了许可。

  两天以后,也就是6月13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了一道有名的折子《密保维新人才折》,保举五个人:康有为(工部主事)、张元济(刑部主事)、黄遵宪(时为湖南盐法长宝道兼署湖南按察使)、谭嗣同(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江苏候补知府)、梁启超(广东举人)。折子希望皇帝能重用他们。有人考证这个折子是康有为自己代拟的,不过这一点并不太重要。光绪帝当天就朱批:“二十八日预备召见”康有为和张元济。这次他再也不征求王公大臣的意见了,毕竟变法已启动。四月二十八日是农历,就是公历6月16日,也就是要在三天后召见康、张,速度之快令人意外。同时,光绪帝下旨召黄、谭进京,安排梁在各国总理衙门查看。6月15日,他们俩还和开缺回原籍的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一起吃晚饭。根据翁同龢日记,早在5月26日光绪帝就向他索要康有为的“所进书”,翁的回答是自己与康不往来。光绪问为何?他回答说“此人居心叵测”。问他以前为何不说,他说最近看了《孔子改制考》才知道。

  其实康有为和翁不仅认识,有交往,而且康为了取悦翁,获得他的支持,专门在一本书法著作《广艺舟双楫》中肉麻地吹捧翁同龢父子的书法成就。翁身为清朝重臣、帝王之师,不贪财,但好名,康有为的马屁拍得到位,为什么他还是没有帮助康有为,而且说了康有为的坏话,耐人寻味。

  6月16日,康有为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了光绪帝,也是唯一的一次。为了这一天,他等待了足足10年。为了这一天,他将付出全部的后半生,和一个亲弟弟的生命。这一场君臣际会、百年佳话终于进入了正戏。康有为就这样从遥远的南海边走来,一步步登上历史的大舞台。这一年康有为正好40出头,离他第一次上书正好是10年。光绪帝28岁,亲政进入第十年,一个正想大有作为的君主,他们一拍即合。

  四

  光绪帝在西苑勤政殿(仁寿殿的前身)召见了康有为、张元济两人。当事人之一张元济记得很清楚。光绪帝和康有为谈的时间不长,也不能深谈,因为隔窗有耳,什么话都会被汇报到颐和园的慈禧太后那里去。所以,光绪帝说话时声音很低,语气极为温和,龙椅后面的窗外隐约似有人影。康有为谈的主要一点,是希望皇上能以现有之权,做可变之事,虽然不能放开手脚大变,只要能抓住扼要的进行变革,也足以救中国了。光绪到底说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知之甚少。我们只知道,在这次会见之后,光绪帝面谕军机大臣:“康有为著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品级没有提升。皇帝之所以未能给他高的职位,据说是荣禄、刚毅这些大臣反对。康有为自称皇帝准予他“专折奏事”,有台湾史学家考证,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6月19日,也就是三天后,康有为上了一道折子《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我猜想这是系统回答皇帝3天前面谈时的提问。这个折子强调的还是在内廷开制度局,选天下通才,由皇帝亲临商决国家大事。但这个提议阻力太大、难度太大。光绪亲政虽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但名为皇帝,实际上慈禧太后对他授权有限,重要事情都得到颐和园请示。此次变革也是得到慈禧同意才得以展开的,慈禧在准许他尝试变法后,先是决定荣禄为文渊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仍兼步军统领,刚毅协办大学士调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崇礼调刑部尚书仍兼总理衙门大臣。6月15日,帝师翁同龢开缺的同时,慈禧以亲信荣禄署理直隶总督,掌握京师安全,下令凡是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都要具折到她那里谢恩。所以光绪帝的权限内只能提拔4个四品的军机章京,康有为也只是从工部主事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实际上慈禧太后已经为这场变革一开始就设置了许多根本性的禁区,只是康有为不知道,或知道了也想冲一冲。

  毫无疑问,康有为是那个时候最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传播维新变法思想;他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创办报刊;他在戊戌变法前七上皇帝书,写的也确实颇有见地,而且慷慨动人,文采飞扬。即使今天读来,我们也还能体会到他当年激扬的神采和满腔的爱国、救国之情,比他后来写的那些保皇、卫道的文字要有文采得多,因为其中也确乎包含了他的真情。特别是1895年当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于日本的消息传来,他慷慨激昂,痛哭陈辞,连夜命笔作万言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满纸爱国热情,是个真正的血性男儿。但也不能因此就将他估计得太高。整个戊戌变法之所以103天就以失败告终,与他心太急、筹划太浮躁也不无关系。当然,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和她代表的守旧的既得利益势力,这一点要明确。但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同样要对站在历史正确一面的人物也进行必要的反思,看看他们身上是否也有缺点,有不足,有毛病,有失误。

  《时务报》总理是汪康年,主笔是梁启超。汪本是康、梁变法的同志,《时务报》是民间报纸,舆论独立,但他并不听命于康。康为了争夺这家报纸,借别人之手上折子。结果,百日维新第四十六天光绪帝下旨将《时务报》改为官办,派康有为去督办。当汪康年釜底抽薪,改办《昌言报》,给康有为留下一个《时务报》的空名,怒气冲冲的康致电两江总督,试图再次动用权势的力量治汪以“抗旨不交之罪”。一再借助权力来夺取一家民办报纸,即使在当年也不得人心。

  任何历史都是由无数人共同的努力造成的,是一种合力的结果,并非某个人特别伟大、英明。独自创造历史,那恐怕只存在于电影、戏剧当中。即使在轰轰烈烈的一百零三天里,康有为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变法进入第三十七天,在许多官员的建议下,光绪帝下令把康有为书中关于“孔子改制称王”的字句全部删除,同时下令印发另一位改革思想家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1000部,张之洞的《劝学篇》也是各省督抚、学政人手一册。作为变法的思想家,康有为当时显然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重视。作为政治家,他当时的职位只是六品的总理衙门章京,得力弟子梁启超也只是六品,办译书局事务,重要的“军机四卿”中只有林旭、谭嗣同与他比较接近,杨锐、刘光第与他有些疏远。他实际上还是不得志,不能尽施抱负,所以才一次次提出开制度局,重用通达之才,他自己当然是不二人选。

  康有为最重要的开制度局的提议一直没有得到光绪帝的积极回应,确实是阻力太大、难度太大。康有为有点着急,等不住了。和他同一天受到召见的张元济回忆,他在百日维新后期,曾劝说康有为乘皇帝诏令各省广设学堂之机,出京南下回广东去,韬光养晦,避开攻击锋芒,专心办学堂,搜罗才智之士,讲求种种学术,等到风气大开,再图出山。等到那时变法之事也就不难迎刃而解。只争朝夕的康有为没有接受。

  既然皇帝无权,制度局开不成,康有为又很急,怎么办?变法第九十二天(9月12日),百日维新已进入倒计时,湖南会党首领毕永年来到北京找好朋友谭嗣同,无意中成了那幕大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他亲身经历了康有为试图借助在小站练兵、手里有7000新建陆军的袁世凯实行军事政变的密谋,这一密谋中还包括了由毕永年带一百人进颐和园的关键细节。拉拢袁世凯,先是通过徐致靖上折子让皇帝给袁加官晋爵,后来谭嗣同亲到法华寺挑明,这些都已众所周知。有争议的是进颐和园抓慈禧太后的事,因为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一直都不承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康有为 | 光绪 | 光绪帝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