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
的话: 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1/365的公车停驶,够不够“觉悟”? 背景: 6月16日,山东在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活动,省委书记和省长分别步行和骑车上班。
广州日报发表李清的文章: 有句俗话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让干部体验能源短缺,积极意义不容否定。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次活动设置的初衷之一,有点不是那么完全妥当,那就是让步行、骑车的干部,切身感受这些方式上班的不便。对此笔者不禁有些纳闷,干部步行、骑车上班,究竟能有多大不便,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究竟能造成多大麻烦呢?绝大多数的普通市民,都没公车可以乘坐,难道干部离了公车,天就会塌下来吗?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党政机关的公车总数,有300多万辆之多。然而,有千万人口的韩国首尔,全市只有四辆公车。一次体验活动,不可能针对所有问题,山东省这次开展的活动,也主要是为促进节能,而不是行政制度改革。但我们必须清楚,官员的屁股赖在公车上,是能源耗费的重要方面。应对高油价和能源紧张,拿机关的公车“开刀”,既有必要也有意义。
小蒋随想: 干部少坐一天公车、办公室少开一天空调,在各地不时出现。可是,一年有365天,1/365的节能降耗,只能算一种“体验”。客观地说,多数普通干部是坐不上公车的,公车也不等同于“专车”,能够享受“专车”的,得是够一定级别的领导。什么样的领导,坐哪个档次的小轿车,在各地都有明文规定(虽说这规定也可能是领导自定),这是个级别待遇问题。既然是级别待遇,有啥理由自行放弃?何况,在一些领导眼中,不买超标车已然够“觉悟”。说白了,公车改革的根本还在于改革配车标准、减少公车数量、公车预算要由公众说了算。不然,专车在那摆着,司机在那候着,怎么可能没人坐?公车改革之难同样折射出改革的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涉及公共福利削减的,改起来立竿见影,涉及特权削减的,常常原地踏步。一些群众之所以对改革产生疑问,就在于某些权力者多改他人,少改甚至不改自己。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