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6月18日电(记者 赖少芬)汶川地震发生后,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师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震后1小时58分钟,空军命令这个师立即派2架飞机到北京运输国家救援队赶赴灾区。他们紧急起飞,经过两次转场,于当天22时25分,将首批242名救援队员和7吨装备运抵灾区,拉开了空中紧急大投送的序幕。
5月13日2时,空军电令这个师:迅速集结23架飞机,抢运救灾人员和物资赶赴灾区。全师官兵闻令而动。很快,所有机组人员完成升空准备,一架架飞机连夜转场,一批批救援部队和救灾物资从各路运向灾区……
这是一场与时间抢生命、与死神比速度的紧急大空运。进入四川上空,飞机遭遇气流和雷阵雨的恶劣天气,巨大的浓积云挡在航路上,机上告警雷达响个不停。
以往,飞行遇到浓积云都要绕过去。为了早一秒到达,机组人员决定不绕飞,改为爬升飞行高度,擦着云柱闯过去。
9时50分,师长郑元林带领的伊尔-76机群到达成都上空。这时,地面余震不断,天空下着大雨,跑道积满雨水,他们凭着经验技术安全降落。
中午前后,这个师的某团副团长吴健带领的运八机群,在没有盲降设备的情况下,克服能见度差、雨量大等各种困难,也全部一次成功着陆。之后,他们快速卸载、连续往返、昼夜兼程,在灾后第一天把6932名救援人员和210吨救灾物资运到灾区一线。
灾情超乎想像,需要迅速从全国各地运送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而许多机场没有飞过,必须开辟新的航线。机组人员连夜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制订方案。
7天7夜,他们转战47个机场,每个机组平均每天飞行4个架次,常常是一个任务没有完,另一个任务就已下达;有的飞机还没落地,就在空中接到新的任务。他们困了打个盹,饿了啃口方便面,为了快运多运,机组成员不顾飞行疲劳,主动帮着装货卸货。
灾区道路被毁,水路受阻,许多村镇成了“孤岛”,食品匮乏,药物奇缺,饮水困难,急需帐篷衣被,必须尽快空投。但灾区地形极为复杂,没有气象资料、没有空投标识、没有地面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空投,对飞行人员来说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15日1时,刚刚执行完空投任务的邱德甫机组,再次接到指挥部命令:“绵竹市清平磷矿5000多群众被困,已经断水断粮60个小时,马上实施空投救援!”
听到被困群众数量多,邱德甫建议临时改进机舱的装载方法,将每次运载50件改为60件,从8吨增加到10吨。邱德甫说:“多装一瓶矿泉水、一包饼干,就能多救一条命!”
清平磷矿地处深山,周围地形复杂,航路左侧有多座4000多米的高山,伊尔-76这样的大飞机,在高山峡谷间飞行,如果有半点闪失就会机毁人亡。此时已是深夜,由于通信中断,无法设置空投标志,指挥部唯一能提供的就是矿区的经纬度。
2时22分,飞行人员毅然登上飞机,直飞空投区域。他们对照矿区的经纬度和飞机上测到的风向风速,一边紧张计算,一边修正空投位置。当飞机高度与附近高山平行时,领航员一下子提高嗓门:“机组注意,飞机高度已经降至4500米!”这时,飞机结冰信号显示器开始闪亮,颠簸加剧,机舱内气氛骤然紧张。
机组人员知道,飞机每降一米,危险就增加一分,但空投的准确度就能提高一分。
邱德甫紧紧握住驾驶杆,保持好飞机姿态,继续下降高度。当海拔高度指向4000米,距地面实际高度600米时,他果断下令空投,将第一批30件重达5吨的食品、药品和矿泉水准确投向目标点。
紧接着,邱德甫紧急拉起飞机,再次建立空投航线,16分钟后,第二批物品再次准确无误地投向目标。
至今,这个师共飞行735架次,空运人员9905名、物资2640吨,紧急开辟空投航线70多条,总航程95万公里。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