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青藏高原,解放军青藏兵站部执行运输物资的汽车部队,源源不断地将一车车物资运往西藏,沿青藏公路前往拉萨朝拜的藏民向高原汽车兵致意。自1954年以来,青藏兵站部一代代官兵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天路”――青藏公路上,保障着驻藏部队80%以上的公路物资运输、油料输送和西南边防通信联络的畅通。中新社发邹小庆 摄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九日电题:从骆驼到北方奔驰:青藏高原汽车兵五十载巨变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要成为出色的高原汽车兵,可不是那么容易。
技术就不用说了,还有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度,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变化无常的气候。记者日前在青藏公路上随汽车兵采访,从格尔木到拉萨,一路上还遇到冰雹、雨雪的袭击。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公路修通后,总后勤部某部的汽车兵常年奔跑在这条线上,为驻藏部队输送物资。在那之前,他们的运输工具是骆驼。
在汽车某团,记者见到官兵们正在做着出车前的准备。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车辆检查保养项目,共有十三项,非常细致。团政委王有山说,每次出车前,都要严格逐条落实这些规定。
这个团今年已经建团六十年。这次,他们共出动九十辆卡车,为西藏驻军运送大米和清油。
记者见到三连代理副连长、四级士官权丙刚。这位已在青藏线上跑了十五年的陕西老兵,精神饱满,士气高昂。瘦削的脸颊上,留着高原气候留下的风霜。
至今,权丙刚仍记得当兵后第一次跟着师傅跑青藏线的情景。从海拔两千八百多米的格尔木出发后,海拔渐渐升高,他开始有了高原反应,头晕,饭也难以下咽。车子到了安多,海拔已是四千五百多米,他更是睡不着觉。又赶上修路,只好改便道行走,坑坑洼洼的,颠簸得人都坐不住。
这还不是最苦的。他赶上过到昆仑山时,大雪封山,青藏公路交通堵塞。他们被堵在路上整整一夜,没有饭吃,连水都喝光了。最苦的是拉冻肉。时间是在十二月,最冷的时候。在青藏高原上,气温越低,空气越稀薄。本来就缺氧的地方,情形可想而知。汽车兵不赶夜路,但夜里气温更低,汽车需要两、三个小时发动一次,否则机油就冻住了。
从那时到现在,权丙刚在青藏线上跑了一百五、六十次了。他也做了师傅,带了十几个徒弟。他说,现在的青藏线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路况好多了,搓板路变成了柏油路,车辆也不断更新换代,现在开的北方奔驰是国内重型卡车中最好的。
汽车,就是汽车兵的装备。汽车兵就要以车为先,先车后人。汽车到站后,车不保养人不洗脸,车不加油人不吃饭。近年来,汽车部队还实现了出车统一程序,整车统一操作,行车一条龙,停车一条线。
该部政委贾新华表示,执行进藏运输任务,每次都是艰难的征战。有一年腊月,汽车某团一营二百零四名官兵,出动七十五台车,执行紧急战备物资运输任务。车队行至唐古拉山一带时,突遇暴风雪。经过二十五昼夜的生死搏斗,他们硬是用铁锹和双手挖出一条“雪胡同”,冲出了死亡线。在这个昼夜里,车辆没有冻坏一台,承运物资没有损失一件,但却有五十多名官兵被冻伤,其中有四人截了趾。
“在青藏线行车,像这样的雪阻、雪灾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冬天有,夏天也会有;这种险境,今天会遇到,明天可能还会遇到。对于汽车兵来说,实在是平常又平常的事。”贾新华说。
“氧气缺士气不缺,海拔高追求更高。”在青藏线上行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口号。这是高原汽车兵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