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捐款交接仪式 |
| |
监狱警官、基金会工作人员 |
| |
证书 |
服刑人员援建灾区“春蕾小学” 50万元献高墙内新生爱心
记者:杨波 伏启宽 摄影:伏启宽
6月19日,北京市监狱局清河分局清园监狱,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款仪式。清园监狱服刑人员郭冬在家属的陪同下,通过监狱,将自己的犯罪前合法经营所得50万元积蓄捐献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用于在四川地震灾区援建一所“春蕾小学”。这也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自地震后,收到来自服刑人员这一特殊人群的首例个人捐款。
|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监狱及时组织了服刑人员通过电视和报刊等媒体随时关注全国人民全国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积极引导教育服刑人员关注抗震救灾,激发改造热情。很多服刑人员主动找到警官咨询自愿捐款之事,监狱本着“自愿、鼓励、不奖励”的原则引导服刑人员展开了爱心捐助活动,截止5月23日,清河分局数千名服刑人员自愿捐款共计18万余元。
郭冬在首批捐献时就已自愿捐出了6000元,后来又向监狱递交了《捐款申请书》,表达自己希望捐献小学的心愿。在郭冬向监狱提交的《捐款申请书上》,附着一张郭冬从报纸上剪下的照片,那是四川灾区红白中学孩子们文艺演出的合照,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孩子们都是花样的年纪,震后却只有三名幸存。郭冬在申请书中写道:“我想起了我十来岁的女儿,像她这么小年龄的孩子们面临灾难,心灵就遭受这么大的伤痛。自己犯罪入狱,不能照顾女儿,心里对女儿感到十分愧疚,但是灾区孩子更需要关爱。我决心伸出最真实的双手,以自己犯罪以前合法经营所得50万元积蓄来支援灾区,用这微薄之力来帮助灾区的孩子们,共度难关,重建家园,重建美丽的校园。”
郭冬做出捐款的决定,更受到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他入狱前是一名私企法人代表,出生于河南山区,幼时家境贫寒,大学期间更是靠做煤球和蹬自行车送煤来勤工助学。郭冬更是一名孝子,将打工攒下的第一笔积蓄就寄到了母亲的手里。此次捐献春蕾小学,更是听从了母亲的心愿。
郭冬八十岁的老母亲曾经在河南山区做了40多年的小学教师,深深感受到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的苦楚,曾经许下心愿,要在家乡建一座学校,但是一直未能实现。银发斑斑却依然精神矍铄老人在捐献仪式上激动地说:“我是一个老党员,灾区和我们血肉相连,灾区遇难和失学的孩子更可怜,更需要帮助,所以我十分支持儿子在灾区建一座春蕾小学。”
当问到郭冬将来的打算时,他表示,将来刑满出狱后,能够去看望那些劫后余生的孩子们。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孩子们交流,给孩子们讲述犯罪服刑给社会带来的伤害,给家庭带来的痛苦,怎样时刻铭记如何回报社会,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金钱是生不带来,死不能带走的东西,用在灾区,就可以帮助遭受灾难的孩子们上学,恢复创伤,也能更好地激励我一边赎罪,一边加速思想改造,也能激励我回归社会后,珍惜生命,珍惜新生,时常坚守一颗遵纪守法、诚实善良之心,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新我和新的一切!”
郭冬的主管警官也向记者表示,郭冬经过最初入狱的心理波动期之后,在耐心的帮教下,服刑心态已经比较平稳,此次能够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心,做些善事,以弥补、回报国家的挽救之恩,也是改过自新的积极表现。郭冬在谈话中不断提及监狱警官对于自己的帮助,并表示,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将自己援建的小学命名为清河小学,以永远铭记让自己获得新生的清河分局,和自己在这所特殊的人生大学学到的人生道理。
捐款仪式上,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任纪建和春蕾计划项目部的胡文新主任向陪同郭冬及其家属办理了捐款手续,详细介绍了捐款去向确保合理、合法代理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并代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项郭冬及家属表示感谢,也希望这样一笔来自高墙内特殊的捐款,可以唤起更大的爱心,天灾无情,爱心无界,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远离创伤,重返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