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 芬兰是个没有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国家,却又地处严寒地带,需要大量能源供缓供电。在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和减少排放压力增大的大趋势下,大力发展核电不失为芬兰的现实选择。
最近,记者应芬兰外交部和伦敦外国记协邀请,参观了芬兰西海岸劳马附近的奥基陆托(Olkiluoto)核电站。
乘车出赫尔辛基向西三个半小时,便到了奥基陆托核电站。该核电站坐落在大片的森林中,一面向大海,若不是路标所指,还以为是到了度假胜地。
核电站进行开放式管理,每年接待数万参观者,夏季还举办学生夏令营。记者先到接待中心,按照事先报上的护照号码及出生地址与日期进行登记,领取参观证,然后听取核电站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丁·兰德曼先生的情况介绍。
他说,芬兰现共有4座核电站在运行,提供芬兰25%的电力,其中两座就坐落在奥基陆托。现正在这里建造的芬兰第5座核电站,将于2011年完工,还计划在这里建造第6座核电站,届时芬兰的核电比重将占到总电力消费的38%。
坐落在这里的两座核电站都为沸水堆,分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建造完工发电,发电量均为860兆瓦,9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造,2006年和2007年的发电能力都保持在设计能力的95%上下。而正在建造的第三座核电站为增压水堆,发电量将为1600兆瓦。
核电站对外联络事务主任萨帕兰塔女士带领记者参观了这里的第一座核电站。在通过保安铁门之前,在保险箱里锁上所有手机,然后进入更换室。所有进入核电站者都须在这里更衣换鞋:坐在一米高的隔离墙上,将自己的鞋上套上带胶皮底的绿色环保鞋,脚就不能着外面的地了,转身跨进去,再进入更衣室,套上白大褂,戴上蓝色安全帽。
经过一道道大铁门,乘电梯上到8层近30米的高处,核电站反应堆便展现在眼前:最近处是一池深绿色水的核废料冷却池,能清晰见到绿水深处的核废料贮存罐。再远一点处就是核燃料堆,也浸泡在一池深蓝色的冷却水中。眼前则是一个核燃料样本,一根根一厘米粗、10米长的钢管中包着黑色的核燃料。
这里是核反应堆的核心部位,在这里增添核燃料,通过点火产生不断的核聚变,产生热能,传导到隔壁建筑物里的发电机组,发出的电再从那里通过高压线传输出去。
工作人员每天工作结束离开核电站前,都先得经过核辐射检测门的检测,这次记者参观结束离开时也不例外。一个个先背紧靠检测仪器,双手抬起插进上方的洞里进行检测,再转过身来照此检测一遍,仪表上指示“零辐射”后再离开。而工作人员还将记者们携带的照相机、录音机、话筒、笔记本等物品一一用仪器进行扫描,安全后才能拿走。
回到更换室,脱下白大褂和安全帽子,再到换鞋处,照着以前的样子,先坐在隔离墙上将绿鞋套脱下,扔进清洁桶里,再转身出去,然后到洗漱室洗手后才能离开。这一套程序是每位工作人员进出时必须进行的。
接着记者乘车到核废料储存处参观。步行进入岩洞,寒气逼人。乘坐电梯下到地下60米的深处,有一个65米长、23米宽、11米高的大山洞,平整的山洞下面左右分别有一个直径约20米、深约34米的圆形山洞,储存着核废料。有一条665米、坡度为10度的洞内公路直通这个大山洞,供卡车运送核废料用。
兰德曼先生告诉记者,该核电站从上世纪70年代建成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大事故,而居住在周围的6000多居民也与核电站管理当局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核电站管理者定期向他们通报电站运行情况,居民们则照常在他们自己的地里种植草莓、松蘑等食用植物。
他告诉记者,世界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一股反核运动,使核电发展受到冲击。但在当前世界石油价格不断高涨,同时又注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将再次重视核电的发展。(记者何大隆)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