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抗震救灾通报 截止19日遇难人数11117人

  绵竹市抗震救灾新闻发布稿

  2008年6月20日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绵竹市委、市政府及50万绵竹人民,向为绵竹抗震救灾付出艰辛努力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向不畏艰难抢险救灾的广大医疗救护防疫人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向深入一线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向鼎力支持绵竹的全国各地、兄弟市县、社会各界、外国政府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5.12”特大地震是绵竹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自然灾害,给绵竹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50万绵竹人全面受灾,城市受到重创,山区、沿山区损失惨重,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在瞬间毁于一旦。截止6月19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地震遇难人数达11117人,受伤人数38000人,其中重伤5200多人,失踪258人;全市农村13.38万户、1914.13万平方米,城镇6.1万户、755万平方米的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城市建筑基本完好的仅8%左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受损;工业企业、矿山企业受到重创。初步测算,全市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423亿元。

  面对重大灾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绵竹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紧急启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全力抢险救人、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卫生防疫、维护社会稳定、组织生产自救,全市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下面,我就绵竹市受灾群众安置、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通报。

  一、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尽快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受灾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把安置群众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安置住房作为最紧迫的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抓好工作的落实。

  1、认真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所问题。灾后住房安置分临时性安置、过渡性安置、永久性安置三个阶段。我们在上级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措施,基本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问题。向城乡居民提供了各种帐篷和彩条布,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医疗服务、有防疫保障。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城镇居民过渡板房建设,在江苏、辽宁、天津的对口援建下,做好场地平整、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市计划建设活动板房7.85万套。截止6月19日,已完成板房安装37954套,力争在6月25日第一批过渡房交付使用,确保8月上旬前让受灾群众全部入住。农村居民安置,在落实政策、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户适度集中建房。

  2、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受灾群众的政策,严格执行困难群众和“三孤”人员生活补贴,遇难人员家庭抚慰金。加强救灾物资和资金的管理,还聘请了89名群众监督员,强化救灾款物的监督。

  3、做好安置相关保障工作。加强卫生防疫,从地震发生到目前为止,全市无重大疫情、重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共举办6场招聘会,实现就业1.2万人。开展受灾群众安抚安慰工作,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积极帮助遇难者家属和受灾群众舒缓情绪、康复心理。

  二、切实抓好生产恢复

  恢复生产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的同时,加快恢复供水、照明、商业服务业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全力做好工农业生产恢复。

  1、加快抢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已实现低压供水;农村集中供水和自备水源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大多数城乡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基本恢复供电,主城区、主要街道恢复路灯照明;电视信号已通过微波数字和模拟无线进行传输;多数镇乡已经恢复无线通信。

  2、抓紧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全力抓好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已完成了全市19万亩小麦抢收和36万亩水稻栽插任务,积极做好“水改旱”工作,基本做到不因地震灾害耽误农时,不因地震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3、加快工业生产恢复。积极动员企业搞好灾后自查、设备检修、生产用房调整。帮助企业开展生产厂房的鉴定和排危,协调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截止6月18日,全市15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恢复生产54户,但是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恢复不足30%,矿山企业因为道路阻断均未复产。

  4、逐步恢复商贸流通业。由于我市城区房屋绝大部分倒塌或严重受损,因商贸业恢复受到场地制约,主要依靠临时帐篷、板房、流动售货车和摆摊设点等方式恢复临时营业。全市市场商品供应基本充足、秩序良好,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

  三、有序推进灾后重建

  加快重建美好家园,是受灾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围绕建设一个安全舒适、充满活力、极富魅力的绵竹新城,开展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重建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绵竹自身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对口援助相结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创业的精神,建设安全舒适、充满活力、极富魅力的新绵竹。

  总体目标是:用发展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争通过三年、五年、十年的努力,全面打造绵竹发展的新理念,拓展绵竹发展的新思路,增添绵竹发展的新措施,再造绵竹发展的新优势。

  三年苦干再建美好新家园。通过三年的苦干,到2010年底,让受灾群众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使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

  五年大干再铸发展新实力。通过五年的大干,到2012年底,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当期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十年实干再现绵竹新魅力。通过十年的实干,到2018年底,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创绵竹发展新优势,力争再度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强县行列。

  主要措施是:1、凝聚全市力量,展示绵竹精神。我市已经初步完成了灾情统计和核实调查,并邀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论证,响亮地提出“三年苦干、五年大干、十年实干”的口号。绵竹人民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用新绵竹精神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调动一切力量,推动恢复重建工作。

  2、整合各方资源,做好重建规划。我们将以对全市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已邀请了中国城乡规划设计院、西南交大、麦肯锡公司对灾后重建进行科学规划,不久的将来将有一个宏伟的蓝图展现在绵竹人民面前。

  3、突出自身优势,寻求产业支撑。我们借助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川大学合作等的全方位支持,有序推进灾后重建的城市定位和产业支撑。确立“名酒之乡、年画故里”的定位,塑造绵竹灾后重建的新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潜能,发挥优势,努力形成“以工业为主导,文化与旅游产业并举,一二三产业互动”的产业新格局。

  4、适时启动先期项目,加快实施步伐。我们积极做好灾后重建的先期项目的启动准备工作,首批启动的项目计划总投资128.59亿元,主要是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三大类,涉及到住房、卫生、教育、广电、交通、燃气、水利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对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智力支持、捐建捐赠和投资参与。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摧不毁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更摧不毁我们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绵竹全体干部群众的众志成城,一个更加安全舒适、更能传承文化、更富生机活力、更具独特魅力的绵竹新城一定会屹立在绵水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