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宁波特警队队员,第二次赴川执行救援任务。
记者看到这位年轻特警队员写下了这样的日记文字:
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火车上
现在的时间是晚上九点三十五分,距离第一次抗震救灾归来已过去六天,匆匆打理了一些家事,安顿了母亲和妻子,我又一次踏上了赴川的征途。
耳畔隆隆的火车行进声仿佛战鼓般敲击着我的心房,躺在床上,我久久难以入睡。第一次归来时灾区人民企盼而感激的目光,再次离家时家人殷切的叮嘱和鼓励,车站送行时同事眼中饱含的泪水,此刻一一浮现在脑海,清晰而又那么凝重。绵竹,一个陌生的城市,却同样有着数以万计的受难同胞在等待我们去帮助,和他们一起携手,同历风雨,我只怕到时自己能做的太少……无论如何,我一定会尽力,我身边的两百个兄弟都会尽力!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火车上
我的下铺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两个月大的宝宝。宝宝很可爱,总用一双干净、透明的大眼睛看着我们,可也许是车厢内太闷热嘈杂的缘故,没过多久宝宝便放声大哭起来。妈妈怎么哄都没用,大家都坐不住了。老石比较有经验,他从孩子妈妈手里抱过宝宝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俞晖从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塞到宝宝的小手里,张明不停地扮着鬼脸逗宝宝开心,很快,宝宝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我丈夫是个当兵的,前些日子也去四川了。我没什么本事,他叫我把娃子带好就行,这样他在那边就可安心工作了。”孩子妈妈和我们随意地聊着,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听不出有丝毫的抱怨,有的只是对丈夫工作的自豪和支持。
孩子妈妈在湖南站下车前坚持要把一袋苹果留给我们,她说:“你们和娃子她爸一样都是好人,都是去救人帮人的。我帮不上啥子忙,几个苹果,就算我的一点心意吧。”
火车慢慢离开站台的时候,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的鼻子隐隐有些发酸。
是啊,我们肩上背负着那么多人的期望和等待,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二次参战 余俊来到指挥帐篷里接受采访,他身着背心短裤,肌肉健壮,这位南京特警队员已是第二次参加赴川救灾行动。
已经有过执行救灾任务的经历,为何再次赴川?
余俊没有立即回答。这位36岁的特警有妻子有儿子,儿子两岁半。
“第二次执行任务前征求妻子意见了吗?”
“她没意见,支持我来。”
执行完第一次赴川任务返回南京后,余俊向妻子描述了许多灾区见闻。记者聆听余俊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我们南京特警队向汶川县漩口镇徒步突进,迎面陆续走来的是从汶川逃难的人群。大约在离开都江堰十公里处,我和一名战友看到山坡上走来一个小姑娘,她拄根树枝,行走艰难,我们上前问她,她说自己从汶川出来,已经走了三天,没有吃东西。”
余俊沉默片刻接着说,“我问小姑娘几岁,她说9岁,我看到她鞋破了,两只脚的脚趾全都磨烂了……”
余俊低下了头,“我们赶快把随身带的饼干、矿泉水递给她,她边吃边哭。”
余俊抬起头时,这么壮实的汉子竟然泪水盈眶,“所以这次我又来了,只要能帮助灾区做一点点事,怎么干、怎么出力都行!”
宁波特警队与南京特警队同在绵竹市协助当地公安机关执行维护社会治安任务。
记者来到绵竹市西亭包装厂采访宁波特警队,张朝宁支队长告诉记者,宁波第一批赴川特警队共有103名队员,在汶川县和都江堰市抢险救灾,第一批队员返回昆明休整后,第二批来了200名队员,其中有64名队员参加过第一次任务,那是他们再次请战获批准后前来的。
在宁波特警队一灾区群众安置点警务室,记者采访了王周之。
小王今年30岁,有8年从警履历,是第二次赴川队员之一。
记得第一次赴川在乡镇巡逻,每每入夜时分走到灾区群众帐篷前,总有灾区群众站在帐篷外或路口向巡逻特警鼓掌;记得第一次执行任务结束时与当地百姓告别,一双双手紧紧拉住队员的手,恳求不要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