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中阶段,一个年级800多名学生人人参与,花1个多月时间开展一项看似与高考无关的活动,这到底值不值?南京一所中学的举动引起人们的思考。
6月18日下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戏剧节在东南大学大礼堂拉开帷幕,参加演出的14个剧目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也有近代剧作家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更有《武林外传》的改编版等。
“这次艺术节是《中外戏剧名著选读》课程的汇报演出,高一年级14个班级、800多个学生全部参与,他们自导、自演、自己设计服装和舞美。”艺术节的艺术指导洪超老师告诉记者,“每个班级所选出的演员在学生导演和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足足排练、准备了1个多月时间。”
《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是南京十三中的一门校本选修课程。该校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不是传统的试卷考查,而是这次艺术节的舞台演出。台下,有7名专业评委对学生的演出水平、参与人数、协调能力等作出综合评判,应邀到场的家长也可以对学生的演出投票。
“这是我们探索多元评价方式的一次尝试。”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十三中语文组长曹勇军说,过去评价学生仅仅靠试卷和分数,其实,学生仅仅会做“曹禺的代表作是什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哪些”等试题,这不是最关键的。“老师带学生分析剧本,学生分小组演出,通过舞台实践亲身体验,提高戏剧素养,协调、合作、沟通、交际等能力也得到全方位锻炼,比单纯上课和考试效果要好得多。同学们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经典剧目进行改编,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非常符合新课改强调的让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精神。”
南京十三中王军校长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高于高考。”他认为,学校要放眼长远,起始阶段把教授面放宽,以能力为导向,高一高二时开足、开好各类校本课程。“学生开心,高考不差。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素养好的学生不怕考。”(任松筠)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