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人次参与成都灾后防疫大战 创造零疫情奇迹

  21万人次参与成都灾后防疫大战

  (记者 汪兰 谢辉)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第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在都江堰疾控中心召开,市疾控中心、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负责人向新闻媒体通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我市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没有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成都在大灾之后最为关键的卫生防疫战上实现了次衍生公共卫生事件为零的奇迹。

  震后立即启动医疗卫生应急预案

  地震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卫生局立即启动医疗卫生应急预案,从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爱国卫生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细化措施,强化监管,狠抓落实,实现了疾病防控工作全覆盖。

  灾区传染病疫情报告及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计划免疫系统已有效恢复,食品、饮用水安全已得到保障,各受灾群众聚居点环境卫生状况已有效改进,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卫生防病形势趋于稳定,未发生肠道、呼吸道及虫媒传染病的疫情流行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全市疾病防控全覆盖(数据截至6月21日)

  ●全市累计出动卫生防疫人员21.22万人次,车辆5.13万台次;

  ●消杀面积达39073.73万平方米;

  ●处理粪坑155.17万处、蚊蝇孳生地142.22万处;

  ●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44万户次、供水单位1.60万户次;

  ●监测安置点1.65万次;

  ●制作、发放爱国卫生宣传资料797万余份。

  18个入城关口设置卫生防疫点

  地震发生后,市卫生局立即成立成都市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5月13日,全市调动了近1000人的医疗、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队伍奔赴灾区一线,并整合来自兄弟省市的卫生疾控队伍,共同开展抗震救灾医疗抢救、消毒消杀、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安全等医疗和疾病防控工作,及时开展了对遇难者遗体、动物尸体、蚊蝇孳生地、粪坑及外环境、重点场所的消杀,加大了灭“四害”、灭流浪犬和野犬的力度。此外,对入城交通要道的18个关口设置卫生防疫点,实行24小时值班,对灾区来的车辆进行消毒,对人员进行传染病排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日报告制度

  地震发生当晚,市卫生局就连夜修订印发《震后灾区饮用水供应及水质污染紧急处理方案》以及震后灾区食品卫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防治、灾区消毒技术等5项紧急处理方案,之后又相继制定和转发了70多个灾后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系列文件。

  从5月15日起,我市还实行了灾区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日分析,对疫情实行周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

  对于与受灾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饮用水、食品的卫生安全,我市大力开展了食品饮用水监督监测工作,不仅加强了对自备水、井水、分散式供水的消毒及指导,还深入乡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学校、建筑工地等重点地区进行监督,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过期、腐败变质食品流向灾区。在灾后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方面,对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加强了传染病防治、晨检和健康教育工作,消除了不安全隐患,顺利完成了灾后复课、高考和中考任务。在受灾地区,每一个乡镇都有卫生防疫工作组,每一个村都有卫生防疫工作人员。

  着力建立卫生防疫长效机制

  灾后3个月是卫生防疫的关键时期,在下一阶段,我市还将切实做好安置点、建筑工地和学校等卫生重点区域的卫生防疫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乡镇(街办)的职责,加大督察和责任追究力度。各级政府还将从基础建设、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着力建立卫生防疫长效机制。

  ○相关新闻

  都江堰自来水6小时一查

  本报讯(记者汪兰)灾后保障自来水安全是卫生防疫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记者昨日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疾控中心、卫生执法支队、水务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投入自来水安全的保障工作,其中在都江堰等灾区,卫生防疫部门每隔6个小时,就要对自来水厂的入口、出口以及自来水笼头中流出的自来水进行检查。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由卫生部生活饮用水专家王威、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工作人员、都江堰市卫生执法监督人员联合组成的工作组,来到都江堰一家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对已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进行检查,在一间封闭式的厂房内,用一只小瓶抽取了一点自来水,在小瓶中放入试剂后,用快速检测仪器检测瓶中自来水的余氯含量,检测结果符合饮用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