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激情燃烧的爱

  编者按: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学习、了解潘作良的感人事迹,本报今天全文转载《辽宁日报》6月23日发表的长篇通讯:《激情燃烧的爱——追记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

  潘作良在生命倒数的第607天,接受了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每天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一拨接一拨的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扯不清理还乱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完的是烦事、难事。

  然而,正是在信访这个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潘作良从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变成了辽中千千万万个父老乡亲心中的一座丰碑。

  有一种爱不能以时间论短长,这种爱是激情燃烧的爱。

  对岗位的忠诚,对事业的责任,对信念的恪守和对人民的奉献。所有的言行都浓缩为爱的实质:爱党、爱人民、爱事业。

  607天,只是人生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倾尽一生的爱去弹奏和谐的乐章,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至。

  这607天,是他43年人生的浓缩,也是他成长历程的完美链接。

  潘作良1984年参加工作,从当乡司法助理、副书记、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到最后定格在县信访局长这个岗位,24个春秋,他总是在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为他们化忧、解难。

  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

  爱是责任

  “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2006年9月,潘作良来到辽中县信访局任局长。这是他面对自己仕途多项选择而选择的惟一答案。

  平级调动,又是跳到又苦又累的部门,两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决定而敬佩。

  潘作良一上任,就喊出“我是信访局长”,但不是在会议的主席台上,更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30多名知青代表围坐在县政府上访的现场。

  “有话跟我说,我会尽我所能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话跟潘作良说没错。

  接手这件6年前就开始的疑难案,他到沈阳市苏家屯、东陵、于洪等区实地调查,搞清楚办理知青劳保、医保的每一个环节。

  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其他城市解决知青问题的相关做法。

  他请劳动局、工贸局、工商局、社会保障局等八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县信访局开协商会。

  这件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访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请进宾馆;渴了饿了,他把水和面包逐个送到知青的手里。他对他们说的话,能装满两火车皮。

  16个月的奔走、协调,换来了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补贴。这一天,是2008年1月13日。

  (下转8版)

  (上接1版,)

  “有什么问题就上我信访局来。”这是潘作良与上访者分手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句“上我这来”,潘作良付出的是607天的早到晚归。

  信访局更是天天早早开门,提前上班,只为赶早上访群众在这里就可以施放怨气、解决问题,而不去堵别家单位的大门。

  一次次亲自到外地与上访者沟通,又一次次将他们亲自接回。看着有严重腰脱的潘作良坐着长途客车一路颠簸,连上访者都有些于心不忍,“局长,这活儿您干吗要亲自来呢?”

  “我的责任大啊!”潘作良语重心长:“只要在这个岗位,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对你们负责。”

  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挑着群众利益。责任驱使潘作良对工作追求完美。

  他给自己规定:凡遇群众上访的急事,自己能办的立即去办,自己办不了的,也要尽全力把有关方面的人员请到现场去处理解决,“一竿子插到底”,决不“公文来公文去”。

  他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从个人的历史积案到牵涉面广的群访事件,凡有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接手。只要困难群众的难事急事没解决,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设法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

  于是,除了出差在外,每天上午潘作良必在接待室接待上访群众。而在下午、晚上的时间,则要接二连三地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方案,遇到难题时甚至开会到深夜。

  607天,潘作良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其中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周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对信访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为了这份责任,同事们说,潘作良是在跑着工作。潘作良则要求同事,你们能跟上我的脚步就行。

  为了这份责任,他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假日,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己的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

  头疼,使劲拍拍脑袋,吃点药就又忙去了。

  腰脱病犯了,躺在床上也要接待上访群众,就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

  严重的面部痉挛,直到影响得已经看不了材料了,才到医院作了手术。

  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休息半年的开颅手术,他只在医院躺了7天,就回到单位在北京的信访工作组——一间小旅馆里指导工作。

  很多人曾经不理解潘作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工作,如今明白的人愈发多了:潘作良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俯瞰着一个个经他手的案件。

  在他眼中,信访工作不仅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还能对社会前进的车轮起到润滑作用。

  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是社会中负面的东西,有人不禁怀疑,它们会不会动摇潘作良的人生信念?

  潘作良回答:“正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我更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念。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

  老百姓相信政府才找政府,真正的悲哀不在于老百姓有冤屈,而是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伸。为群众挑担子、分忧愁、暖心窝,这才是共产党干部的本分。

  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早五点就离家上班,尽管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潘作良却总是精神抖擞。人们看起来,他就像一台动力澎湃的高速发动机。

  潘作良是富有激情的。他内心的激情就像一泓涌吐不尽的爱的甘泉,拥抱着人民,拥抱着党,拥抱着事业。

  甘泉之上,他更有一颗精神的太阳——信念,他坚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共产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爱的激情里如果没有执政为民的责任,怎能释放这坚忍不拔的力量。

  爱是力量

  “要有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难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

  在辽中,潘作良是名人,以“能耐”出名——能力强,耐心好。

  打一个官司10年解决不了的老上访户傅玉兰心非常烦,半夜睡不着,就给潘作良打电话,有时能唠一两个小时,“他从来都是好脾气,耐心听、耐心解释。”即便是电话里的安抚,也让傅玉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大风和阳光比威。风说:"我威力大,能把人的衣服吹掉。"一阵狂风,人反把衣服裹紧。太阳无语,阳光暖暖,让人自然脱掉外衣。”

  细致严谨,又亲切平和。同事张志每每回忆起工作上的潘作良,就不由想起这则伊索寓言。

  旁观者与当事人,不同的角度,结论却是一样:“他像阳光,以无形的力量让人折服。”

  新案,疑案,难案。仅靠过去的知识底子、办案经验,仅靠一张笑脸、两袖清风,远远不够。

  “要有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难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潘作良时常这样向同事传授。这些无疑是潘作良让人折服的法宝。

  而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则构成了潘作良让人折服的要素。

  2008年4月7日,刘二堡镇100多名貂貉养殖户因对养殖小区补偿款数额有异议,傍晚堵在镇政府门口上访。

  此时的潘作良刚刚从北京回来。他直奔现场。

  潘作良立刻被愤怒的人群团团围住,哭的、骂的、推搡的都有。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都小门小户,投资这么大,还不挣钱,放到我家,我也不平衡!”

  他的一番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了,接下来,是耐心地倾听和沟通。

  听完大家的要求,潘作良话锋一转,你们采取这种方式也不对!

  上访得依法、逐级、有序,对于补偿,上级有关部门是有明确规定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到眼前信访局长态度这样诚恳,到晚上11点,上访户陆续都回去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事件提前化解了。

  像这样,一次又一次,在信访局长这个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岗位上,他化危机为安宁。

  有人说,他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记在本上,解决一个,勾掉一个。607天,不知勾掉了多少个。然而他勾掉的,却成为老百姓心中永久的珍藏。他是天生的信访局长。但大家更认可的是,他的能力来自于实践。

  长在农村,他了解底层。20多年的农村工作,他懂政策,群众观念强,尤其在化解矛盾方面,他的积累无人能比。

  他注重学习,报考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在他办公室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思想理论、政策法规、心理学研究等等。他称这些是练内功。

  衡量每一件案件,合法、合理、合情,他都能掰开。政策法律、国情乡情、人之常情,一个一个对号。

  同事说,他的“内存”不仅大,还自动更新。

  信访大厅建设是他607天工作的重点。着力改变传统模式,从协调督办到一站式服务,他要把信访的中转站变成终点站。

  他善于研究和总结信访工作规律,先后制定和完善多项制度。其中,案件的档案化管理为全市的信访部门打样。

  “信访工作是一门永远探索不完的艺术,这里面的学问太大。”

  言为心声。这是他挚爱自己工作的自然流露,也是不断鞭策自己向前的动力。

  他真的像一个艺术家,仅仅607天,就在信访这个大舞台上,用自己的激情、才华与智慧,完成了一部感人肺腑的剧作。这个剧目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一个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和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党的普通干部。

  爱是真诚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要把他们的事当作天大的事”

  在辽中,常常会听到人说:“作良局长是我的好朋友。作良局长像我自家兄弟。”

  说这话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多么平等的关系,才能让他们自信地将一个局长称为自己的兄弟、朋友?

  齐静,辽中县满都户镇东刘家村村民,女儿在县城一家小医院剖腹产时被切除子宫。

  处于弱势的齐静,许久也没打赢这场官司。

  “一定给你个说法!”接手这起信访案后,潘作良震怒了。他说:“你回去吧,这个案子我亲自抓。”

  潘作良还从兜里拿出些钱给她:“在街上吃点东西。”

  齐静一路哭着回了家,不单是为自己的事有人管,而是为“潘局长让俺心里热乎乎的”。

  潘作良亲手起草案宗,亲自主持召开了6次协调会。他和卫生局的领导向沈阳医学会的专家探讨鉴定方面的有关程序,有时在专家办公室外一等就是一整天。

  不懈的努力,终于为齐静赢得了17万元的赔付款,还为齐静女儿申请了低保。

  辽中县粮食系统有36名因公致残的职工,多年来他们一直因没解决的伤残金而上访。

  潘作良上任后,在逐户了解情况和逐个对号政策的基础上,认定必须给予解决。他从县里协调资金,依据伤残职工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经济补偿,这个过程仅用一个月。

  当看到其中的71岁的马仁权失去了右腿,又没有代步车,上肢因拄拐而肿胀,潘作良心疼的眼光仿佛是看着自家哥哥在遭罪。

  他立刻协调县民政局,为老马解决了代步车,又联系残联给他安上假肢。老人逢人就夸:“潘作良可亲,共产党好!”

  像齐静、马仁权这样的上访百姓在潘作良的牵挂中成百上千。

  身为农民的儿子,潘作良更是拥有一颗爱民心,他理解为百姓帮忙是干部的责任。群众的疾苦,也教育他永远甘守清贫。

  因为工作需要,辽中信访局的干部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几次差。在那儿住个像样点的旅馆,一般每天要花费几百元,加上吃饭等开支,一趟下来要上万元。潘作良心疼。

  他去北京,经常住48元一晚的澡堂子。而吃饭,只需五六元的小笼包成了他的“最爱”。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但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要把他们的事当作天大的事。”潘作良常和同事说。

  “有困难,就找我潘作良,即使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要奉献我的一腔真诚!”潘作良常对上访人说。

  爱就是这样一种心贴着心的真诚。从当乡司法助理开始,潘作良就把老百姓当作自家亲人看待,他们的事就是自己家的事。他的办公室永远是一个“小集市”,这里包括农民在内的形形色色老百姓,都愿找他反映不平事,找他唠唠掏心窝子话。

  潘作良的真诚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关心、关注中。他常常拿钱为上访户买吃的,买车票,买生活日用品。逢年过节,亲自去看望老上访户、老伤残军人、贫困老人,给他们买米、买面。

  四方台镇太平庄村的上访户白桂荣命很苦,先是丈夫被人打后致残,没多久去世了;后是惟一的儿子也在几年前因意外事故摘去了脾,家庭一贫如洗,住着随时可能倒塌的土房。每次上访坐不起车就走着去,把鞋子都走破了无数双。

  当时还是四方台镇镇长的潘作良,看到白老太太的困境,眼圈红了,当即从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钱让大娘种上地。随后,潘作良主动到县、市两级民政部门为她争取救济款,还很快帮助她建三间瓦房,又根据实际情况给她办了低保。

  从此,白桂荣家有了一个当官的“亲戚”,逢年过节多了一份亲人的问候。记忆力并不好的白大娘,张口就可说出潘作良的手机号。

  不光白大娘这样穷“亲戚”有潘作良的手机号,在辽中县,无数上访户手里都有潘作良的手机号。

  潘作良付出的真诚仿佛是一粒种子,它在与每一个上访者的平等交流中静静地生根发芽。

  因为真诚,许许多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人,把这位信访局长当作自己的亲人、恩人。即便是上访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也理解。

  潘作良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周围的同志,不经意间,真诚在大家与上访群众平等交流的心灵里悄悄蔓延。

  于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过去信访大厅的吵吵嚷嚷不复存在,这里被注入了一种叫做“温馨”的情愫。

  是心贴心的情感化解了上访者内心深处的积怨,让他们看到希望的灯盏。

  爱是牺牲

  潘作良没有充足的睡眠,永远熬夜——他的时间仍不够用,一天24小时全忙于工作还是不够用;他没有假日,因为假日被工作没收了

  5月13日,辽中的雨和泪交织。

  县里最繁华的政府路,挤满了两万多自发为潘作良送行的百姓,许多是白发人。

  天刚蒙蒙亮,白桂荣就走出了家门,听说潘局长去世的消息,她一夜未眠,她要赶去看潘局长最后一眼。

  从太平庄步行到四方台镇,从四方台镇打车到茨榆坨,从茨榆坨坐车到辽中县城,再打车到殡仪馆,一辈子没打过车的老人竟连打了两次车。

  赶到殡仪馆时,她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拉住潘作良冰凉的手失声痛哭。她哭自己的好领导好亲戚走了;她哭逢年过节再也听不到“老太太,吃上肉了吗?”的亲切问候;她哭自己有心里话再也不知找谁去说。

  “我们的贴心人,我们的好弟弟,你走得太突然了!你才43岁啊!”刘玉兰等50多名知青齐刷刷地跪在潘作良遗体面前,头磕得直响。

  “您是为老百姓而累死的啊!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也不会半夜打电话,影响您休息了。”上访户王秀俊失声痛哭。

  潘作良没有充足的睡眠,永远熬夜——他的时间仍不够用,一天24小时全忙于工作还是不够用;他没有假日,因为假日被工作没收了。

  潘作良生命的最后24小时是这样度过的:

  5月8日18时至19时,汇报信访工作及信访大厅维修建设情况;19时至23时30分,开信访稳定工作座谈会;24时到家后只睡觉4个多小时;

  5月9日5时30分至7时,在新建信访大厅检查大厅建设情况;8时至9时,与副局长研究部署当天工作;9时至12时20分,参加县长办公会,他第一个发言,发言时间也最长;中午在食堂匆匆吃过午饭,13时至16时许,接待2名上访人员;16时至17时,检查新建信访大厅建设情况;17时至18时,强忍剧烈头痛与同志们研究信访案件,直至昏倒在工作岗位上。这期间他接到上访户电话不下20个。

  这最后24小时的节奏是潘作良工作的一个缩影。

  潘作良去世后,人们看到了他的手机通话记录。3月份通话记录1201条,4月份1444条,平均每天都达到了四五十条,这还不包括接听的座机电话。

  可想而知,他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

  每天不停地超负荷运转,只有妻子贾丽娟知道,丈夫已经累到骨子里。很多次,她准备好热水,等着为深夜回家的丈夫烫烫脚、去去乏,可就在她去端水的这点工夫,丈夫已经和衣躺倒睡着了。

  更不舍得花费时间去医院。头痛、腰痛……但他吃点药就又忙去了。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全是药。

  他没有时间陪家人,甚至没有时间尽孝,他有的只是最终也没能实现的心愿。他说,春暖花开时要带老父亲到北京天安门看一看;孩子毕业要带她好好玩玩;他永远说,等忙完这阵子,把家好好收拾收拾。

  要收拾的家有20年房龄,不足70平方米,一抹儿的大白灰墙壁,过时的家具、家电,每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都吊着那种老式的像棍子一样的日光灯,门厅马赛克铺成的地面已经踩碎。

  妻子对他也有抱怨。工作以来,潘玉良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贾丽娟却一直是燃气收费员。

  夫人如此,家里亲属也如此。

  但妻子也理解丈夫,他为人正派、事业心强,拥有一个要求进步男人所具备的品质,我何苦拖他的后腿?

  “潘局长,您魂牵梦绕的新信访大厅就要启用了,您不能一甩手就走,要是工作没做好,您可以批评我们啊!”同事们都管不住自己的眼泪和声音。

  潘作良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但同事于守福却说,他留下了嘱托。

  此前,县里决定推荐潘作良为沈阳市劳动模范。但他坚持把“劳模”让给一线工作的于守福。于守福坚信,这个“劳模”的称号,就是潘局长的嘱托、希望和鼓励!

  心系百姓身虽死,万古长青灵长存。

  一句话没有留下的潘作良留下了一道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个共产党人应该留下什么名声?又有什么样的精神能穿越变迁的时代,非但不朽,反而长青?

  家中,妻子坐在丈夫的遗像前,跟照片上的他拉家常:“你总念叨,家里该买个热水器了,回家能洗个澡就好了。天热了,我"捎"去的热水器收到了吗?你可以在那边冲冲凉,享受一下了。”

  自从潘作良去世后,妻子天天如此。

  此时,工作24年的潘作良,与妻子结发20年的潘作良,终于可以歇在家里,与妻子和孩子做伴了。

  辽宁日报记者蒲若梅谢文君(转自6月23日辽宁日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潘作良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