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作为一级政权机构,县市委书记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他们如何用人,对一个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找准“症结”: 问题在于对显性权力没有明确规范,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权力 这是一项难度大、敏感度高的工作。
难就难在怎样才能既有效监督,又不束缚县市委书记的手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叶志刚说,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找准县市委书记在用人方面的主要问题和症结所在。
为此,省委组织部在2002年即开始试点,先后到县市进行了多次深入调研:在极少数县市委书记中,确实存在着程序走了、事也办了、官也卖了的问题。
经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对群众意见的梳理,大家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县市委书记的显性权力没有明确的规范,弹性过大,缺乏可以控制的界限和衡量的尺度,从而无法监督,权力滥用就很难避免;二是事实上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权力,发挥着比显性权力更为重要的作用,表现在选人用人上就是一种“主导”意识。如在提名推荐时划圈子、定框子;在听取考察情况时,对自己想要提拔的人选听的多、问的多、正面评价多;讨论决定时抢先表态发言等等,这些程序背后的模糊行为影响很大,甚至左右着整个局势。
症结找到后,他们便开始在对症下药上做文章:确立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工作原则:规范监督用人行为与保障权力充分行使统一,行使权力与履行责任统一,扩大民主与依法办事统一;规范个人用人行为与规范集体用人结合,事前预防与事后惩戒结合,继承完善与改革创新结合。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用权规则和监督配套制度,努力使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
开列“清单”: 有了权责“清单”,权力就有了界限,书记用人就不单是一种权力,更成为一种职责 为了让县市委书记知道自己在用人上怎么做,做什么,省委组织部集中了试点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明确开列出县市委书记在用人上的权责“清单”,即5种权力:干部调整动议、干部推荐、主持决策、管理监督和临机处置;5项责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用人标准和导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实施正确用人决策,遵守和维护干部人事工作纪律,加强干部选任工作监督。
“作为市委书记,我对现在干部调整任用工作总的感觉是,麻烦少了,责任重了,该怎么做心里敞亮。”集安市委书记王爱民说,有了权责“清单”,书记的权力就有了界限,也就有了规范。在书记位置上的人就更清楚什么权力能用,什么责任要担,什么风险要防。书记用人就不单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职责。权责清楚不会束缚县市委书记的手脚,而可以更好地督促他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更全面更科学地考察和衡量干部,避免想当然,感情用事,甚至任人唯亲,从而也可以有效避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群众反映,这种做法,选人用人透亮了,书记把的是方向,事业选的是人才,人情关系淡了,不正之风消停了,好日子有指望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高了。
集安市委组织部长刘凤艳讲了2007年新一届市委班子上任后的一件事:当时,市委书记王爱民、市长于翠利都是新当选。于翠利与王爱民沟通,是否需要调整一些干部。王爱民斟酌后认为,调整干部要先广泛征求意见。结果各方面普遍认为时机不合适,还是先了解情况更好。王爱民很快就按照意见宣布不调整,希望大家安心抓工作。“要在过去,这事说动就动了,何况还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呢。”刘凤艳说。
“书记按权责"清单"办事,我这个部长也好干了。虽然责任更重了,但有了规范,干得明白了。过去,有的时候组织部长难免就要为难、尴尬。”刘凤艳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桦甸市委书记李洪信说:明确权责界限对书记也是一种保障。过去,书记的权力有用过头的,如“一言堂”、一人说了算;也有用不足的;也有屈从于压力或被人情左右的。这对一个地方的政风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有了权责“清单”,书记合理有效使用权力就有了保障。去年,桦甸市老干部局局长位置空缺,一位分管副书记推荐了一个街道办副主任,还有人推荐了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市委评议认为,虽然两人都比较优秀,但从全局考虑,还是后者更合适。我认为大家说的有道理,就按程序主持决策,这是我的权力。现在看来,干部群众都很服气,认为很公正。
制定“方圆”: 就干部调整动议、初始提名推荐、酝酿沟通、讨论决定任免、调整交流等关键环节,设置规范 “群众说我们组织部是"做蜜不甜,做醋不酸",这话不能说没道理。”桦甸市委组织部长单鹏图开门见山。他说,过去,对用人行为没有明确规范,虽说组织部管干部,但最终还是个人说了算。如果书记想用人,我们说有点问题,这个人有可能就放下了;但组织部说哪个人行,书记要是不同意,一般就不任用了。现在就大不一样了,按照新的用人规范,组织部门推荐的干部人选,只要依据准确,书记和其他常委就会采纳。
单鹏图明显感到责任重了:过去书记说用谁,即使觉得不合适,也会听从,反正不用担多大的责任。现在不行了,如果所用的人工作干不上去,群众反映不好,书记的板子要打到组织部的身上。
5月中旬,记者到桦甸市采访,市委正要调整选任一批干部,李洪信担心“犯规”,主动要求市委组织部必须按规矩办,发现违规要及时“吹哨”。
单鹏图介绍,这一次,要提拔5个局长。初始推荐了30多人,后集中到10多人,李洪信说标准和要求都摆在那儿,继续按规矩进行。过去,推荐工作由本部门干部群众完成,现在扩大到与该部门有关的单位和部门,还延伸到被推荐对象的住宅区,要听居民的意见。因为整个过程都公开透明,征求意见的范围广,公推公选,把所有人选都亮到桌面上,杜绝了偷偷摸摸暗箱操作。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用人规范明确了从干部动议到决定都不能个人拍脑袋随意定,不能一人说了算。要根据分管领导和群众反映,特别是工作需要来定。大家都可以推荐,然后在推荐的人中好中选优。”李洪信说,有了明确的用人行为规范就能保证选用能干事业、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同时,对书记、对广大干部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因为所有的规矩都摆在明处,谁想私下做手脚,瞒不过大家的眼睛。如果谁拿了人家的钱物,不按规矩办事,不仅威信扫地,而且也要受到相关部门的责任追究。
李洪信所说的“规矩”、“方圆”,就是吉林省委组织部围绕县市委书记用人上的权力责任,就干部调整动议、初始提名推荐、酝酿沟通、讨论决定任免、调整交流等5个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制定的相关行为规范和监督制度。桦甸市有两个乡镇党委书记空缺,初步人选推荐产生后,在酝酿沟通过程中,市人大、政协的领导得知候选人对乡镇工作不太熟悉,认为不合适。李洪信就责成组织部门重新推荐了拟任人选。
民主“选将”: 埋头苦干、有“真招”的人不吃亏;没啥本事、热衷跑官要官的人找不到“称心果子” “现在不知道干部提拔谁说了算,感觉是谁说了都算,关键要看你是否有真本事,有没有让人佩服的业绩。真东西摆在那儿,谁都挡不住。”这是记者在集安、桦甸两市采访的几十位干部群众的共同感受。他们说,过去用干部即使上常委会,大多是走个形式,大家心里都明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记一个人,书记最多再看看上级的意思。现在就不行,常委、分管领导以及部门,甚至街道社区的老百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动议提名,都是实名提名,在明处进行,是否出以公心一目了然。
群众说:过去是书记“点将”,现在是民主“选将”;过去是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现在是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埋头苦干有“真招”的人不吃亏,没啥“玩意儿”热衷跑官要官的人找不到“称心果子”。结果是上去的人服气,没上去的人也服气,老百姓顺气,社会就有了清风正气。当官不用跑、要,钱物说话不灵,真本事真业绩灵。
桦甸团市委书记李亚南原只是市电教中心的科员,2002年参加公开考试后被选为团市委副书记,第二年又任了书记。“当书记的事我寻思都没寻思。我这么年轻,如果不是新的用人规范和标准,我肯定没戏。”他说。
“我姑娘提拔靠的是工作成绩。”说这话的是集安团市委副书记苏新杰的母亲。苏新杰是经公选今年上任的。有人问她是不是认识市领导。她说,我是一个普通干部,此前连市委书记都不认识。而集安市公安局的郑晓红同样也被推荐参加了干部公选,虽然没选上,但她说:“我很服气,因为组织提拔了第一名。我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做好工作,就能进步。”
2005年被选任的集安市台上镇党委书记辛宏“明显感到压力大”。他说,不管是谁,干不好,没业绩,光钻营,靠跑要就像蹲马步,下面是空的,谁也保不了你,随时都会跌倒。现在用干部连书记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靠民主推荐。谁想当官,谁就得给群众拿出点真本事、真业绩来。这两年,市里用的干部群众服气就服在这儿了。
桦甸市三湖区筹建处主任刘继有的感受更深,他原是金河乡党委副书记,2002年,因计划生育没搞好被免职。当时,他觉得自己的政治生命就了结了,没想到没跑没送,就因为努力工作,两年后成绩考核靠前,市委又重新让他到夹皮沟镇任了副书记,并主持政府工作,2005年又派他到三湖筹建处任了主任。(记者刘亮明)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