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记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军队新闻工作者

  谁锻造平凡的身躯成坚强,谁赋予深邃的思想以坚定,谁熔铸淡泊的风骨为坚韧?我们惊叹,这是一群将血与火凝结成生命气蕴的军事记者。

  ——题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广大新闻工作者迅速奔赴灾区一线,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每天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及时发回最新消息,把灾情和抗震救灾实况客观、真实地告诉祖国、告诉人民、告诉世界,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灾区人民架起了信息桥梁,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一群历史的记录者

  ——大幅照片,前沿报道,在线访谈,滚动播出,生死文字,他们在第一时间冲到现场

  大地在颤抖,灾情十万火急。第一时间,第一反应,解放军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等中央媒体,以及成都军区战旗报社、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海军报社、空军报社、武警报社等战区和军兵种媒体均在地震发生当天启动应急预案。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记录下中国军民与灾难抗争的悲壮篇章!”这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一贯要求,也是军事记者的矢志追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半个小时,成都军区战旗报社就有10名记者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解放军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第一批60多名记者,也兵分18路奔赴灾区。

  第一时间,解放军报摄影记者乔天富向重灾区突击!在这次地震中,乔天富有3位亲属遇难。他采访路过家门口,忍着悲痛安慰亲人后,又随救援部队赶往一线采访。他忘我工作,先后转战都江堰、绵阳、北川、汶川等重灾区,发回大量反映部队官兵抗震救灾的新闻图片。

  第一时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副主任冀惠彦向重灾区突击!5月12日下午,他跟随部队到灾区展开报道,在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和翻船落水等险情的情况下,拍摄了40多条新闻,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线报道和滚动播出中播发。

  第一时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采编部副主任徐壮志向汶川突击!震后汶川怎么样?党中央在关注,全国人民在关注。5月14日7时,徐壮志背着沉重的设备,克服重重困难抵达汶川,成为全国新闻媒体最早进入汶川县城采访的记者。他用海事卫星电话传回灾后“孤岛”汶川县城的现场报道,也向世界展示:废墟中,希望犹存!

  第一时间,正在新疆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梁永春,连夜赶到重灾区采访。他连续奋战25天,一边行军一边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报道抗震救灾进展和救援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第一时间,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副社长桑世新带领6名记者随部队千里机动向灾区突击!他深入一线采访,夜以继日赶写稿件,每天发稿万余字。组织采写了《陆空大机动》、《震中大突击》等战役性报道。

  第一时间,武警报社副社长刘立献带领4名记者向灾区突击!在十多天艰苦卓绝的采访中,他采写的《汶川县:8740部队第一时间徒步抵震中》、《十朵警花战汶川》等新闻,被新华网、人民网、解放军报等媒体刊发。

  争时间,抢速度,记录历史。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李宣良背负30公斤的器材,徒步12小时挺进震中地区。他冒着山上滚石的危险,紧贴峭壁,抠着石缝,蹬着树根,像壁虎一样爬行,在岷江边上4次遇险……他采写的新闻被各大媒体刊用,对引导和影响国内外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

  5月12日晚,解放军报记者李靖到达灾区立即展开采访,连续两天奔波于都江堰、北川等重灾区,晚上只在车里短暂休息。14日,他乘冲锋舟开赴汶川县映秀镇,途中突遇余震落水。被官兵救起后,他立即折回成都租了一台相机,辗转搭乘直升机赶到映秀镇,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图片。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李刚和救灾官兵一起冒着塌方、泥石流的威胁,徒步4个多小时到达重灾区映秀镇。尔后,他又跑遍了所有重灾区,拍摄的照片被多家报纸作为公益广告整版刊登,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赞扬。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记者李际主动请缨赶赴灾区,在汶川、都江堰、德阳、绵阳、绵竹、安县等重灾区拍摄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七套《军事报道》节目播出16条新闻。

  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方和后方密切配合,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不断创新中国传媒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电视、广播、报纸、手机,各种媒体一起行动,全程进行“实况直播”。大幅照片、前沿报道、生死文字……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最近的现场,最新的感动。

  第 1 2 3页

   一支特殊的战斗队

  ——危急关头,困境绝地,救助生命,他们把无私大爱写在一堆堆废墟上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对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没有把自己仅仅当成历史的记录者,而是既当记者又当战斗员,哪里抢救生命需要人手,需要出力,他们就放下手中的笔和镜头,加入救援行列,用勇敢、爱心、坚毅与执着写就一篇篇另一种文章。

  5月13日下午,地震发生已经十几个小时。空军报社一处处长徐云鹏徒步进入都江堰灾区。在一片废墟上,官兵们正冒着倾盆大雨紧张地搬运瓦砾。这时徐云鹏听到一个母亲的求救声:“快救救我的孩子,他就被压在这下面!”徐云鹏毫不犹豫地加入救援行列。由于没戴手套,双手很快被划出道道血痕,但他咬紧牙关一直坚持到被埋者获救。当晚,徐云鹏发回第一篇“记者日记”——《忘不了那微弱的求救声》。

  在抗震救灾一线,人们经常会看到一名“战士记者”忙碌的身影,他是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直属工作处新闻报道员、四级士官易开红。他连续奋战3天3夜,拍摄近3000张照片和10个多小时的录像片。5月14日15时许,易开红随救援官兵到达银厂沟营救被困群众。天黑以后,余震袭来,飞石不断,营救极为困难。“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双手,就多一分力量。”易开红放下摄像机,带5名战士锯树、抬门板、找绳索,在河床上搭起一座便桥,顺利转移出20多名受伤群众。就是这座便桥,托起灾区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北川县漩坪乡,1800多名群众被困“孤岛”。解放军报记者姜兴华随某师500名官兵机动救援,转移受灾群众。他主动要求参与护送群众转移。一路上,姜兴华负责照应15名群众,成功指挥大家躲过2次塌方。他背着脚被砸伤的羌族老大娘李龙芬走过一条羊肠小道,又抱起9岁的小女孩李冬梅攀过一段两边是绝壁、长近10公里的山脊。途中,他因误踩松软的泥土差点跌下万丈深渊。

  5月14日一早,解放军报社驻二炮记者站站长夏洪青向汉旺镇进发,在被地震破坏的一条3.5公里长的路上,艰难跋涉4个小时。紧接着,他又赶赴二炮某工程团救援现场,指挥8名战士成功救出2名幸存者。5月26日,他赴唐家山堰塞湖指挥部采访,以过硬素质赢得了指挥部领导的信任,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副主任、唐家山堰塞湖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岳曦请他牵头制定《唐家山抢险指挥部坝上人员紧急避险预案》。他与两名水利专家冒着余震和滚石勘察紧急避险路线,顾不上吃饭、休息,在最短时间内拿出预案,受到岳曦和副总指挥刘宁的高度评价。

  如此情景,抗震救灾一线随处可见。武警报社副社长刘立献采访中看到灾区伤员多、运力不够,便跑过去帮忙抬伤员;第二炮兵政治部电教室记者段太勋把随身携带的水和干粮送给受灾群众,自己却饿着肚子扛着摄像机采访了一整天;兰州军区宣传部电教室干事高思远,不顾个人安危,在转移群众途中救出一名被砸伤的老人……在抗震救灾前线,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把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写在了无数的废墟上。

  一双睿智的新闻眼

  ——全景记录,深入思考,他们用优秀的新闻作品推动历史

  这是一次罕见的救援行动,也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新闻大战。

  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军事记者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到灾区去,到震中去”。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使他们记录下一则则感天动地的故事,捕捉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第三编辑室副主任谭美华和第六编辑室主任黄欣,连续20多天扎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不知疲倦地采访、拍摄,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把灾情和部队的救援行动真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传递给外界的人们,安定人心,稳定局面,凝聚力量。

  兰州军区宣传部电教室干事高思远,拍摄的31条新闻全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说:“在我眼里,一切都是可报道的新闻,一切都是可记录的历史,我不会考虑拍这个不拍那个,我不是在创作,而是在记录……”

  记录,在这一时间,成为所有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行动和使命。

  于是,在他们的报道中,一切都带有“原生态”的质朴风貌,受众既可以看到悲壮的出征,又可以看到柔情的救护;既可以听闻撕心裂肺的哭声,又可以感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一幅地震灾害制造的现实图景被他们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来关注灾区、关注灾情,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相守的重要。他们用开放、客观的报道,在传递事实真相的同时,展现了一个文明社会的公信与责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副总编肖平坦言:“参加过多次抗击自然灾害报道,这一次可以说做到了没有禁忌。有闻必录,信息透明,将灾难告诉别人,将真相告诉世界,这是一个大国的现代意识,更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自信。”正是有了这样的全新感受,为在第一时间多角度、多方位报道灾区救援情况,他带领记者不分昼夜奔波在重灾区。

  殷忧启明,多难兴邦。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推手,其采写的每一则新闻背后,无不凝结着记者的深深思考。一位在前方带队的新闻人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地震报道打开了中国新闻界灾难性报道新的一页,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尤其感到,国家利益的体现、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媒体的关联如此紧密。”

  在地震灾区,解放军报记者丁海明随部队转战茂县、汶川、北川等地,遭遇较大余震十数次,先后发回新闻50篇。他把自己的关注点始终锁定在救援官兵身上。“从不同的迷彩服、不同的臂章、不同的装备可以看出,他们来自不同军兵种,拥有不同专长,但他们马不停蹄地赶赴灾区的脚步,却是奔向同一个方向,同一个希望。”这行文字,引自他采写的《军徽,点燃生命的烛光》一稿,虽不足百字,却凝练出一个宏大的主题: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时候都不曾改变。

  武警部队宣传部电视宣传中心新闻部主任王文、总参陆军航空兵学院电教中心主任编辑王灿坤,站在震后的废墟上,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拍摄,先后播发8期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和《军事报道》连线报道12次。在他们拍摄的新闻中,军队影像占了绝大多数。谈及原因,他俩的想法如出一辙:“我们只想传递一个信息:解放军来了人心定,有人民子弟兵在,灾区就有希望。”

  6月2日至4日,解放军报刊发了由7名一线记者采写的3篇备忘录:《汶川大地震·感动我们的故事·事件篇——立体大营救》、《汶川大地震·感动我们的故事·人物篇——空前大考验》、《汶川大地震·感动我们的故事·感悟篇——永恒大课题》,这组备忘录全方位、立体化诠释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回答了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时代命题。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又一次开启了思考历史的闸门。

  第 1 2 3页

   一本永远的教科书

  ——报道别人,提高自己,净化心灵,他们在废墟上成长,在灾难中成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不仅考验着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的生死,还考验着他们的历史担当。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报道中,记者王亮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最新的消息中。谈及参加抗震救灾报道的收获,身为“80后”的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灾难让人成熟。”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到达震中的记者,王亮几乎走遍了震中最危险的地段,几乎经历了所有抗震救灾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由于连日过度劳累,他患上急性肠胃炎,腹泻、高烧不止,仍坚守在一线采访。他说:“灾难能让人成熟,也让人懂得如何珍惜生命。经过这次抗震救灾,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今后可以胜任任何重大突发事件采访。”

  解放军报驻济南军区记者站站长黄超身体不是很好,经不起长时间劳累。当得知济南军区部队要千里驰援四川灾区,他二话没说赶赴抗灾一线。由于部队分散,兵力众多,他每天要辗转4个地方采访,每天休息不足4个小时,对他而言,这无异于一场艰巨异常的攻坚战和体力消耗战。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和长时间的体力消耗,使他患了重感冒。报社领导要求他马上卧床休息,但他仍然坚持采访写稿。

  在抗震救灾前线,几乎每一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都在经受这样的历练和洗礼,而他们在与救援官兵的接触中,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采访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坚持不懈。在阿坝、理县、雅安等重灾区,第二炮兵宣传部新闻电教室记者段太勋,冒着险情拍摄的39条新闻全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把忘我工作的动力归功于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感染,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救援官兵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无畏、义无反顾,是我拼命工作的精神动力。”对此,海军政治部录像室主任梁庆才感同身受,说啥也不愿轮换下撤休整:“那么多人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他们有的牺牲了,有的累倒了,还有很多人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在日夜忙碌。我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他把自己的战位定在了北川、绵阳、绵竹等重灾区,拍摄制作了《海军陆战旅在汉旺寻找生命》等30多条电视新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从抗震救灾前线归来,几乎每一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新闻工作者都认为,他们的新闻生涯有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通过参加抗震救灾采访报道,他们感慨万分:心灵得到净化,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姑且记录下丁海明、李宣良、李刚、王亮、李际、谭美华、黄欣等一批中青年记者的只言片语,共同见证他们在废墟上成长,在灾难中成熟的心路历程——

  “参加抗震救灾报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以人为本的报道思维,学会了充满人情味的采访方式,学会了对受访对象的最大尊重,做到不打搅伤员的救治,不干扰救援的进行。”

  “生死关头,中国人显现出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传统价值观,中国新闻人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也被激发出来。这次抗灾报道,正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一次精神洗礼。”

  “在灾区,记者一次次被人民群众舍家、舍己的民族大义所感染,一次次被解放军官兵为了人民赴汤蹈火的真情所打动。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斗中,记者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思想情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记者不是旁观者,特别是军事记者,为了人民的利益,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一幕幕感人的英雄剧,一曲曲用生命谱写的赞歌,在激励着我,让我在泪水中凝聚力量,告诉自己要好好工作,用自己的笔记录这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史,也记录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不缺英雄主义精神,英雄遍地,灾难面前个个是英雄。”

  “新闻人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展现了独特的爱与力量。一场灾难,多重收获,作为记者我尽到了一份责任,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学会了爱,学会了怎样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好好地珍惜美好的一切。”

  “那永远定格在人民心中的一幕幕,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无时无刻不令我感动着,给我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让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战斗中。”

  ……

  感动常在,奋斗不息。捧读抗震救灾这本永远的教科书,广大军事新闻工作者将永远铭记:“总有一种责任让我们冲锋在前。”

  第 1 2 3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徐壮志 | 乔天富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