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绵阳6月25日电 (记者战艳 吕传中 周正平)水泥地上铺着方便面的纸包装盒,上面再铺一层被褥。在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的屋檐下,33岁的王青云已经在这样的“床”上睡了40多个晚上。
“睡得我骨头疼,但我们要等板房建好了才去安置点,现在去那里,要七八个人住一个帐篷,潮湿漏雨,水有这么深。
”他用手比划到小腿中部,“又没电没水,发米,也只能吃生米。这里起码有电。”
九洲体育馆是地震中绵阳地区救灾中转站,高峰期接纳过3万多群众,如今人群疏散到各安置点的帐篷和板房,但仍有近3000人在等待。圆形体育馆伸出的屋檐下通风良好,六七个铺位紧连着形成一行通铺,行与行之间保持一米多的距离。
墙上仍贴着“寻亲启事”。写有“爸爸妈妈你们快回家”的纸上,有6张成年人的黑白照片、姓名、工作地址,这是3个孩子在寻找自己的父母。旁边印有婴儿照片的纸上,注明了孩子的特点:半岁,“手戴长命富贵银环”。
黑白“寻亲启事”不远处,是一幅彩色招贴画:一双小手描绘着五彩的建筑,稚嫩字体写出她的梦想“长大后我要当建筑师”。由四川艺术学院设计的题为“人在家园在”的作品里,双手交叉着,上面站立着两只黄色的嗷嗷待哺的雏鸟。
上午10点左右,志愿者背着塑料桶,喷洒消毒水。这里上、下午要各消毒一次。志愿者们还端来了煮好的草药水,围着体育馆吆喝:“有喝防感冒药的没?”
早上7点半、中午11点半、晚上6点,每个家庭凭饭票领饭。早餐是牛奶、面包、八宝粥,午餐、晚餐是两份菜和米饭。来自北京朝阳区公安局的志愿者马兵兵说,根据四川人的口味,饭菜里加足了红辣椒,洗澡和饮用水也有充足的供应。
志愿者李志红不停地穿梭在受灾群众中,跟大家交谈着,逗他们开心,催大家起来活动走路。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月的李志红说:“我发现大家现在状态好多了,开始哭哭啼啼的,情绪特别低落,现在有打毛衣的了,偶尔还有打扑克的。”
有婴儿的地方,就有笑声,大家总是凑过去逗小孩开心。失去了20多岁儿子的李沂珍抱着邻铺10个月大的婴儿说:“这里每天都会有报纸发到手上。还发书,介绍怎么抗震,心理咨询的书我也看。”她指指旁边的老伴说:“他今天心情好些了,前些天一直哭。”
很多人依然在伤痛中。一个失去女儿和家业的妇女说:“心里很难受。脑子里一团糟。辛辛苦苦几十年,结果四五十岁家没了。以前我们做矿石生意,一下子就没了,家也没了。”
37岁的李玉珍在织蓝色的毛衣:“分散一下注意力。避免老想那些事。”39岁的梁慧在考虑返乡的事。“回去路不通,要翻雪山,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我们这身衣服怎么够?”她扯扯自己穿的短袖说。
耿世容失去了孙女,就剩下“跑出来时身上穿的衣服了”。她做起了志愿者。“我替大家打扫卫生。心里舒服些。我们一无所有了,就得互相帮助。”
夜里11点多,很多人都钻进了地上的被窝里,灯在夜里是不熄的。一个男子的枕边,白色的栀子花插在矿泉水瓶里,花的甜香陪着经历过劫难的他和家人入睡。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