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黄业斌:把惠州打造成珠三角重要生力军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发展大势,寻求新突破,争当排头兵,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具体提出了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和珠三角经济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惠调研时,对惠州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总目标、总要求:“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惠州如何抓住粤港澳紧密合作的重大机遇,把惠州打造成珠三角重要生力军,着力提升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我市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框架背景下,把惠州打造成珠三角重要生力军,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惠州发展

  不谋全局,无以兴一域。惠州要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框架背景下,打造珠三角重要生力军,提升“惠民之州”的经济实力,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自身发展。

  1、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抉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级都市圈的形成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在五大经济圈:纽约都市圈、多伦多—芝加哥(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阿姆斯特丹都市圈和伦敦都市圈,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从国内范围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二强。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区域经济是获得支配性经济地位主要载体。广东是世界性制造业基地和全球性产品生产、集散和销售中心,香港是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澳门是世界性博彩旅游中心,粤港澳地区也是世界性都会区和城市群。因此,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来谋划粤港澳合作,使粤港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2、打造珠三角经济共同体,是广东呼应区域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约占全省经济总量八成左右的珠三角地区,是粤港澳紧密合作的顶梁柱。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地理相连,语言文化相同,在历史上本来就从属于统一的经济文化单元。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珠三角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条件互动合作,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区之一,现在的珠三角已与港澳正在逐步高度融合,实现功能一体化,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联动格局。因此,今天的珠三角必须也只能继续深化与港澳的紧密合作,在紧密合作中求得共赢共荣。

  3、结成“打虎亲兄弟”的利益联盟,是深莞惠三地在区域合作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热切愿望。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惠州充裕的土地、淡水等资源是深圳、东莞目前所缺,而深圳的技术信息等优势,恰恰是惠州加快发展引颈而盼的。惠州、东莞经济以外向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居多,深圳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较强创新能力和较成熟的制度体系,可对惠州、东莞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降低产业结构风险产生积极影响;换一角度,深圳的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因而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新舞台。三地经济的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是深莞惠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作为珠三角重要一员的惠州,要担当起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重要生力军的责任,就必须强化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合作,结成“打虎亲兄弟”的利益联盟,形成“理念共识、权益共存、资源共享、产业共补、成果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在更高层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在深莞惠经济圈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惠州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内大有作为的有效平台和现实途径

  1、深莞惠经济圈是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内的重要子圈。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框架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区是广东参与港澳合作极具竞争力的重要筹码。而在珠三角内部,又因地域相近、产业相连、人文相通,构成了区内相对独立、圈内相互依存的子系统。如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佛山构成广佛经济圈,深圳、东莞、惠州构成深莞惠经济圈,珠海、中山、江门构成一个经济圈,这三个经济圈(同时也是三个城市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区、珠三角内部三个经济圈中,深莞惠三地同属珠江东岸城市,历史上属一个地区,在区域经济大圈中形成了一个子圈。分析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深莞惠经济圈这种“三三三”的发展形态,有利于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惠州在圈内的角色定位。

  2、积极促成深莞惠经济圈,是惠州切入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的战略突破口。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合纵连横,精彩演绎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定律。曾经同为一家的深、莞、惠三市,今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谋求共赢,亦必须“兄弟结盟”。对此,深莞惠三地已形成共识,且已从产业、交通、能源、市场、物流、资本,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相互呼应、对接、转承。深莞惠三地经贸关系密切,特别是三市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活跃,区域产业日益融合。例如,深莞惠在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共同发展成为国际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形成具有紧密分工协作关系的企业群,素来有“深莞惠电子工业走廊”之称。2007年,深莞惠经济圈GDP达11001.53亿元,占全省35.9%。目前,在基础设施的对接上,比如惠盐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现已准备启动。厦深沿海铁路惠州段在线路走向、征地拆迁、站场对接等方面,惠州与深圳做了很好的衔接。另外,深惠双方发改、交通部门对深圳地铁3号线延伸至惠州已进行前期运作。在共建产业园区方面,深莞惠三市针对深圳、东莞未来几年将有约数千亿元产值的工业企业可能转移的情况,共商在惠州共建产业承接园区,争取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尽可能落户惠州。如:惠深将在惠东合作共建一个精细化工园区,在大亚湾和龙岗交界处合作共建一个工业园区和生活居住区;惠莞在博罗、龙门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据预测,到2010年,深圳经济总量将接近1万亿,东莞将达4500亿,惠州将达1686亿,仅深莞惠经济圈就将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深莞惠经济圈正日益成为推动粤港澳紧密合作的重要力量。

  三、正确分析惠州在深莞惠经济圈中的优劣势,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策略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一座城市在与周边城市合作共进中,必须通过比较,清醒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提升竞争优势,才不至于被边缘化,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一)惠州在深莞惠经济圈中的优劣势比较

  在深莞惠经济圈中,惠州既具有自身很多独特优势,但由于惠州位于“香港—深圳—广州”经济发展主轴之外,惠州也存在不少劣势。

  1、对比深圳、东莞,惠州的优势表现在:

  ——自然资源丰厚。惠州陆地面积占整个珠三角的1/4,分别为深圳的5.7倍、东莞的4.5倍。惠州人口密度是珠三角平均水平的四成,2007年,惠州、深圳、东莞三市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347、4412、2818。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惠州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排名第25位左右;水资源供给程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前3位。随着珠三角发达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外商投资开始向珠三角边缘城市加速转移。而位于珠三角东部的惠州,还具有海港、空港、铁路与高速公路以及管道运输共同构成的较完备的立体交通网,在接收香港和周边发达城市的经济辐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天然的区位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尤为可喜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的迅速崛起,使惠州有别于深圳、东莞的商务旅游,温泉、漂流、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将使惠州成为珠三角乃至港澳、东南亚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后发优势明显。2007年,惠州、深圳、东莞三市的GDP分别为:1085亿元、6765亿元、3151亿元;本外币金融存款余额分别为:1169亿元、12306亿元、3856亿元。惠州在经济总量、资金储备上与深莞两市都有巨大落差。但正因为惠州“后发”,投资惠州的营商成本比深莞低,正因为惠州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外来投资者在惠州创业、居住其生活成本较低。与深莞紧邻的惠州之后发优势必将形成投资的“洼地”效应,发达地区趋于饱和的生产要素必将漫过边际流入惠州,从而带动惠州的快速发展。

  ——产业互补性强。惠州的主导产业是石化、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现代农业。从石化工业看,在中海壳牌和1200万吨炼油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下,与大项目配套和衔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惠州,大亚湾世界级石化区的崛起将为珠三角电子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原料;从能源工业看,惠州具有12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力项目,是珠三角及至广东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从信息工业看,三市的电子工业具有同质性,惠州电子工业不仅具备了与深圳、东莞互补的条件,而且为承接其产业转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随着普利斯通轮胎项目落户,以及作为亚洲最大的汽车音响生产基地之一,惠州在促进石化、信息两大产业融合方面先行一步,有能力为珠三角发展大汽车工业提供充足的配件配套;从农业方面看,惠州已成为珠三角乃至港澳最大、最便利的“米袋子”、“菜篮子”。

  2、对比深圳、东莞,惠州的劣势表现在: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惠州与深圳、东莞尽管紧邻,但与“香港—深圳—广州”经济发展主轴连接的基础设施未及时完善,对接仍不顺畅。如:惠州港开发力度不够,与深圳盐田港没能联动发展;惠州离香港海路虽然只有47海里,但却未实现真正的通航;惠大铁路二期多年不能建成营运;惠深高速因只有双向四车道经常出现堵车现象。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惠州工业支柱较为单一,电子、石化两大产业占主导,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包括先进制造业、软件等在内的现代产业薄弱。产业链不长,外资依存度高,潜在风险大。高新技术产业对比先进地区仍存在总量较小、效益较差的问题。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尽管突破1000亿元,但与深圳、东莞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三次产业构成为7.9:58.8:33.3,三产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创业机制不够灵活。人才资源匮乏,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不够灵活,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导致人才总量尤其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等缺乏,全市登记在册的博士仅122人,留学归国人才仅72人,应用型技工也严重不足。自主创新、全民创业氛围不够浓,一些阻碍创新创业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创新成果少,成果转化难。近两年尽管制订了推进自主创新、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出台了不少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执行不够有力,落实不够到位。

  (二)惠州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中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

  根据粤港澳紧密合作与珠三角区域互动,尤其是深圳、东莞的战略新动向,惠州要着重在发展战略与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谋划。

  1、战略定位:粤港澳紧密合作区与珠三角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生力军,引领珠三角惠民风气之先的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惠调研考察时对惠州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惠州在珠三角的战略定位应为:“世界级石化名城、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强市、珠三角宜居宜业生态城乡、引领珠三角惠民风气之先的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具体到深莞惠经济圈中,惠州的角色定位应是:石化、能源、旅游产业领军者,电子信息产业扛鼎者,衔接珠三角与粤东地区和京九沿线的现代商业物流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度假休闲基地。

  2、策略选择:以深莞惠结盟切入粤港澳合作框架,把惠州打造成为珠三角共同体的重要生力军。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经济共同体中,要以互利共赢平等协商为原则,创新合作思路和方式。一方面,明确惠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在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的大潮中,审时度势,科学定位,错位设局,尽可能避免与珠三角兄弟市正面交锋。另一方面,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综合成本较低等条件,见机破局,大力引进全球石化中下游企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中高端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充血,突破发展不平衡等“僵局”。

  3、突破路径:借用并依靠深圳、东莞的优势,抢抓机遇,拓展合作空间与平台,主动推动深莞惠经济圈的加速发展。

  ——以大开放推进区域合作互动。要破除狭隘的区位意识,树立全局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合作的理念,拓宽开放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城市区域互动合作的思路和方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商品、资金、劳动力、人才和技术等实现无障碍流动,推进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更加紧密的融合。如:深圳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战略,其中“东补”就是指与惠州经济互相补充,并提出“主动承接大亚湾石化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促进深圳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结合我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产业发展特色,推动区域互动合作,积极推进与深莞在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劳务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推动区域合作向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发展。

  ——以大协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推动作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口岸改革,借鉴港澳先进经验改革惠州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深莞惠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全面融合,实现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加强协调深莞惠三地空间和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扬长补短,同一化合作;错位设局,差异化竞争,避免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统筹市内沿海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发展。在大协作中学会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大账,不怕打破地方既有的局部利益格局,不怕因当前利益受损而背负“丧权辱市”的骂名。

  ——以大气魄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惠州土地丰富,关键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惠州产业发展的坐标定位和着力点,遵循产业布局要求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等措施,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承接一些优势行业和产业,从而形成既有惠州特色,又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

  四、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深莞惠经济圈内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

  毫无疑问,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区域更紧密合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交通”这一“先行官”,笔者在此作专节深入探究。

  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各市已将加快本市交通发展的项目上报了省发改委,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战略框架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目前正处于项目确定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加快推进惠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一批关系惠州长远发展的交通项目。

  1、加快惠州与深莞穗三城的城际轨道规划编制、建设及其与厦深铁路(惠州南站)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轨道交通同城化。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圈的建立离不开城市群的发展,而城市群的发展有赖于城际间的交通,当今世界城际轨道交通已经成为都市群发展的一种战略性选择。不久的将来,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与珠三角西部的交通地位根本改善,而深莞惠与香港的交通优势将相应降低。因此,加快包括惠州在内的深莞惠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对此,我们要有相当的紧迫感。《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已经从深莞惠经济圈和贯通厦深沿海铁路的战略高度,规划了“一纵五横”6条城际轨道,其中,2、3、4号线是惠州连接东莞、深圳、广州的轻轨线,1号线是连接惠州与厦深铁路(惠州南站)以及贯通大亚湾港口的接驳线。深圳市对将地铁延伸到惠州非常支持,已经开工建设的深圳地铁3号线延长到了益田村,在轨道建设上已经预留了与惠州城际铁路接驳的条件;东莞市的轨道交通网络的R3线在谢岗镇预留与惠州城市轨道交通的接口。我市要尽早规划建设好这几条城际轨道,使惠州更紧密地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实现同城发展。

  2、大力加强惠州港建设,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逐步实现大亚湾、大鹏湾、维多利亚港湾“三湾一体化”。惠州是个临海城市,是全省海洋大市之一,“以港兴市”是我市多年来的战略目标,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等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落户投资,在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区和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大背景下,应当说,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各项条件已经更加成熟。建设现代化港口,必须要有世界视野和战略眼光,以战略眼光看,惠州港极具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石化港条件,荃湾港、东马港、碧甲港三大港区其吞吐能力现已达到7000万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和深圳大鹏湾的港口已经跨入世界级港口行列,但其港口没有发展临港大工业的腹地和可能。而大亚湾内的惠州港,有世界级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以及中海油大型炼油项目投资,其临港石化经济的发展已经对深莞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惠州港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当前,我们要借助香港和黄加盟建设惠州港集装箱码头的机遇,加快惠州港建设,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档次,在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基本框架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口岸改革,推进维多利亚港湾、大鹏湾、大亚湾三大港口的电子统一通关,逐步实现“三湾一体化”,实现互利互惠,三港共赢。

  3、以深莞惠经济圈为平台,在市内重点建设“五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区域干线公路网、县乡公路网三大网络。惠州市能否紧密融入深莞惠经济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自身内部交通网络的建设水平。因此,要加快在建的惠深沿海高速、惠莞高速、广河高速惠州段建设,推进一批规划项目如惠大高速、广惠高速东延线、粤湘高速博深段、从莞高速惠州段的前期工作。加快国道省道升级,提高干线公路网络水平,实施乡镇公路改造,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机场方面,争取平潭机场与深圳宝安机场空地联动,合作发展,尽快恢复机场民航服务,尤其是货运服务。

  五、着力产业调整优化,促进深莞惠经济圈内产业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合作共赢

  产业是区域更紧密合作的主体内容,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笔者亦在此作专节探讨。

  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战略参照系是:“打造比肩纽约、东京大都会圈的世界级大经济圈”。当惠州在珠三角经济共同体与深莞惠经济子圈中的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以及城际大交通格局确立之后,惠州以新的经济圈为参照的产业分工和差异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我市又将如何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珠三角共同体中实现产业的差异发展呢?

  1、努力促进电子产业优化升级。在深莞惠经济圈内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圳的优势在于研发、人才和资金优势突出,在通信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方面独占鳌头,东莞的优势在于电子产业相关配套能力强,其生产的电脑配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重要地位,而惠州的优势在于拥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两块牌子,以生产大众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三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具体类别上本身已形成一定程度的错位。这是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然而,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产业研发能力弱,产业集群化程度低,主要以生产终端产品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集研发、零部件制造、终端产品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因此,我们应充分借助深圳的研发、人才和资金优势,以及东莞的制造业配套发展优势,不断完善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巩固提高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在广东及全国的地位。当前,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推进液晶平板显示器、数字家庭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努力促进石化产业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是惠州的支柱产业,在深莞惠经济圈内是“人无我有”的产业。石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不仅直接关乎惠州在深莞惠经济圈内的地位,更关乎惠州在全省乃至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战略地位。石化产业赋予了惠州在深莞惠经济圈内有所作为、后发制人的绝好契机,同时也给予了深圳和东莞发展精细化工的良好机遇。深圳和东莞都不失时机地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发展精细化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如深圳将石化工业作为东部龙岗综合组团的重要产业,东莞将发展精细化工和电子化工作为与周边产业进行衔接的战略。因此,惠州要抓住石化大项目的发展机遇,制定并实施好石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做强做大石化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等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以现已落户的普利司通、惠菱化成、华德油储、惠深国际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康利高分子等项目为基础,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及相关产业项目,延长石化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深加工产品、高新技术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抓好精细化工上游的一、二级原材料开发,为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更多地吸引深莞精细化工产业和资本的转移,从而提高精细化率,把石化大项目的拉动和聚集效应发挥到极至,将大亚湾建成国家级的石化加工基地和油品交易基地。

  3、努力促进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龙头的各类服务业竞相发展。在深莞惠经济圈内,惠州集山、湖、海、江、泉、林、瀑、岛于一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这是深圳和东莞难以比拟的。惠州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尤其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惠州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应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粤港澳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做好规划开发,形成别具一格的山地度假、海滨度假、温泉度假和城市休闲旅游等旅游核心产品,打造“休闲惠州?度假天堂”的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凭借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旅游品牌,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旅游框架,重点加强与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合作,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共享、产品共推、互为市场、区域联动”。同时,旅游业是“一兴百兴”的产业,通过旅游业的兴旺,带动商贸、物流、房地产等相关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形成“大旅游、大物流、大商贸”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4、努力促进现代农业“独领风骚”。相对港澳和深圳、东莞而言,惠州的农业发展具有较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大规模的组织化生产经营、较多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随着畜牧、水产和种植等农业产业在香港的全面退市,以及农业产业在深圳、东莞的日益萎缩,惠州的农业发展势必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惠州应立足农业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围绕进一步深化我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打造港澳和深莞惠经济圈内最大、最安全、最多样化的“菜篮子”这一目标,重点建设四大体系: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要以办工业的思路来谋划农业,以办工业的力度来推动农业,不断完善以梅菜、甜玉米、韭黄、荔枝、龙门年桔、特色蔬菜、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努力实施特色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三是完善农业流通体系。加快建立规模宏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型农业批发市场,形成产地批发市场与中心批发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相结合、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各种流通中介组织为渠道,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并规范流通市场秩序。同时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营销手段和渠道,使农产品真正走向大市场、大流通。四是建立农业品牌体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关键是品牌的竞争,名牌产品具有获利效应、促销效应和规模扩大效应等竞争优势。因此,应全面启动品牌战略,以品牌赢得市场,以品牌提高效益。

  5、努力创造条件有选择地承接深莞产业转移。据内部数据统计,受政策调整及诸多因素影响,预计东莞、深圳将分别有约2500家、2200家企业外迁,这类企业主要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我市在承接深、莞产业转移时,必须把握几个重要原则,进行选择性承接,一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二要有利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有利于延长我市产业链条,促进我市产业聚集发展;四要有利于壮大我市产业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五要有利于形成与深圳、东莞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合作互补的产业格局。在把握以上原则的前提下,应加快推进大亚湾精细化工产业园和惠东、龙门两个产业转移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全力争取省财政的竞争性扶持资金,把我市产业转移园区打造成全省的示范园区、重点园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性承接原则,重点承接深圳、东莞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产业转移。

  六、着力构建同城发展的合作体制机制,促进深莞惠经济圈内竞合联动发展制度化、长期化

  深莞惠经济圈内各成员竞合联动发展的实现,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的关键性,通过三地共同努力,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以制度形式确定“共商、共建、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1、建立深莞惠三地主要领导定期磋商机制。由深、莞、惠三地主要领导每年定期择址召开会议,着重磋商事关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确定区域合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事项,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性意见。通过磋商达成的一致意见,可作为深莞惠经济圈竞合联动发展的直接依据,起到明确方向、推动工作的作用。

  2、定期召开深莞惠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该座谈会由三市常务副市长参加,每年召开一次,按深圳、东莞、惠州的顺序轮流承办,主要任务是按照三地主要领导明确的区域合作重点,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工作。

  3、建立深莞惠三地相应职能部门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围绕共同关心的跨区域重大事项,三地各相应职能部门之间建立横向联席会议制度或联络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协商和协调。譬如三地人事部门可探索建立“深莞惠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环保部门可建立“污染联防、信息沟通和通报机制”,交通部门可建立“深莞惠道路货运一体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等。

  以上是三个不同层面的合作机制,从务虚到务实,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策略,共同为深莞惠区域合作提供机制保证。当然,三地合作机制不仅如此,还应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探索形式多样、务实可行的合作机制,为深莞惠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保驾护航”。(惠州供稿)
(责任编辑:廖恒)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