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6月27日发表评论文章说,挖掘正面典型,是为了扶正压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一头大难不死的猪戴上高帽,搞的是啥名堂?
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团山村村民万兴明家的大肥猪,震后被埋废墟下36天后刨出来时,还坚强地活著。
许多市民、网友呼吁,不要把这头猪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日前,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用3008元将这头猪买下来,并给他取了小名“36娃儿”,大名“朱坚强”。樊建川打算将它一直养到自然死亡。建川博物馆还捐了1万元资助猪主人家恢复生产生活。
文章说,这只猪是幸运的,在废墟中36天后还好好地活著;但它也是不幸的,成了“典型”。凡事树个典型,是人类的思维,猪不一定喜欢。
猪不管是有了名字,还是没名字,它始终是头猪,有何坚强可言?“猪头猪脑”、“笨得像头猪”、“蠢猪”等等,但凡与猪联系在一起的,多是贬义居多,就连有点人性化的猪八戒,还落个好色贪吃的名声。这次,“朱坚强”算是给猪争足了面子。不但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身价提高了,还被授予了“免死金牌”,能安安稳稳地过下半辈子了。
文章问道,挖掘正面典型,是为了扶正压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一头大难不死的猪戴上高帽,搞的是啥名堂?
文章认为,这头猪能在废墟中存活36天,充其量也只能把它的故事归入“奇闻趣事”的范围,有点不可思议,确实是个奇迹。一个博物馆的馆长慧眼识“猪”,给猪以名分也就罢了,但认为“这头猪用生命记录了抗震救灾”,就牵强了。36天,只不过是一头猪的生存奇迹,何以和“抗震救灾”沾上了边?(严朝霞)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