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鹏
目前,灾区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展开。安置和重建重在“以人为本”,关键是要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提高“两个质量”,须臾离不开科技助力。
科技,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精神层面,认识世界;在物质层面,改造世界。
一些国家在大灾大难之后能够迅速崛起,进而实现经济腾飞,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是其共同的特点。对于满目疮痍的汶川地震灾区来说,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必须强化科技救灾意识,走科技救灾之路。
科技保障资金投入要加大。在灾区重建资金分配使用上,国家应为科研开发提供殷实的资金保证,不断加大重建重大问题科研攻关和高技术产品引进生产保障资金投入比重。
赈灾设施的科技含量要增大。结合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实际需要,抓住灾区急需解决的住房、饮水、照明、公共卫生设施等突出难题,统一协调组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大力研制和开发抗震救灾新产品。比如,针对目前灾区电力设施普遍遭到破坏的现状,尽快开发出太阳能发电机组投入使用;针对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期较长的实际,研制出结实透气、坚固耐用的临时住所及安全卫生的公共配套设施;针对灾区缺乏安全饮用水的情况,生产出轻便、省电、杀菌功能强的新型简易净水器等。同时,结合科研开发,有意识地为灾区培养科技人才,积蓄长远发展力量。
至于灾区今后的长远建设发展,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灾区振兴发展,科技是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