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的“搭档政治”
张国庆
轰轰烈烈的初选结束之后,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尤其是奥巴马的竞选搭档的选择,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且已经开始引发美国媒体的疯狂炒作。从希拉里到爱德华兹,从将军到地方政治家,候补对象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单子。
|
互补的学问
候选人对竞选搭档的选择是很有学问的,互补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一般来说,如果总统候选人来自北方,他会倾向于选择来自南方的政治家作为搭档;如果他来自农业州,则可能选择来自工业州或有大城市背景的竞选伙伴;而执政经验不足的候选人,则可能选择担任过国会议员甚至内阁成员的政治家。
以2004年大选为例,当时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克里,之所以选择爱德华兹,就在于后者的许多长处都可以弥补他的不足,或者说可以加强民主党的竞选声势。爱德华兹年轻,相貌英俊,具有魅力,又很会讲话,很能争取民心。更重要的是,爱德华兹一直都有一个旗帜鲜明的竞选主题,那就是他认为美国实质上已经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美国——富人的美国和穷人的美国。
爱德华兹的南方背景也很重要。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知道,近年来,美国南方在政治倾向上日益偏向共和党,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小布什就几乎拿下了美国南方所有的州。这也促使民主党的政治家们重新考虑选举策略。
这种情形在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1960年,民主党人肯尼迪初选胜出后,他便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他的老对手林登·约翰逊作为他的竞选搭档。当时很多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事实证明,肯尼迪的决定是对的。约翰逊的加盟,不仅使整个竞选过程充满活力,也使肯尼迪在南方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反,尼克松所选择的亨利·洛奇却未能为共和党赢得更多的选票。
年龄上的互补也很重要。1980年,高龄的里根初选胜出后,他选择了年仅56岁的乔治·布什,其中年龄便是一项考虑。而今,71岁的麦凯恩也很有可能挑选一位年轻的副手,用西方媒体的话说,“为预防自己出现健康问题而留个备胎”。
鉴于美国目前面临的复杂经济形势,为了更具实战能力,无论是奥巴马还是麦凯恩,都有可能选择来自地方的政治家作为搭档。据悉,日前麦凯恩已在自己的家乡亚利桑那邀请了三位可能成为自己竞选搭档的人到家中烧烤,无独有偶,他们都是州长:前马塞诸塞州州长罗姆尼、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金达尔和佛罗里达州州长克里斯特。
这也正是此番大选的微妙之处。无论是民主党初选的激烈碰撞,还是接下来奥巴马与麦凯恩的搏杀,都是发生在参议员之间,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过去几次大选的总统候选人中,一般都会有当政的总统、副总统,或来自地方的州长,他们大都具有独当一面的执政经历。从这种意义上说,奥巴马和麦凯恩,都有可能考虑选择那些具有执政经验的人作为搭档。
经验和人脉也是重要的考量。对此,小布什深有感触。2000年大选期间,迪克·切尼的加盟就为布什的竞选增势不少。切尼属于美国政府内部的保守主义和鹰派的“领头人物”,并且擅长政治谋划,闯荡华盛顿多年也积累下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他的到来对小布什影响巨大。而布什也确实对他非常信赖,在入主白宫后,给了切尼巨大的权力,使后者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之一。
同样,当初肯尼迪选择约翰逊,也有经验和人脉方面的考虑。曾经做过众议员和参议员的约翰逊,在国会有着极其丰富的人脉,46岁时便成为参议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多数党领袖,具有很强的运作、策划和说服能力。事实证明,在竞选中约翰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进入白宫后,他也在肯尼迪的支持下将副总统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是历史上不多见的强势副总统。
错误与惨败
另一方面,不恰当的选择也会给竞选带来危机。1972年,来自南达科他州的参议员乔治·麦戈文在与尼克松的较量中输得一塌糊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搭档的选择。
当时麦戈文堪称不折不扣的黑马,但在宣布竞选时知名度却很低,因而在选择搭档的过程中非常慎重。他的手下提出了39位“候选搭档”。左思右想,麦戈文准备选用来自密苏里州的参议员伊格尔顿。后者也确实与麦戈文很搭配:来自边疆州,有蓝领支持,经验老道,是很能帮麦戈文抢分的人。但在一些人的劝说下,麦戈文最终放弃了伊格尔顿,选择了驻法大使施莱弗,结果引起了支持者强烈的不满,许多人都对他的犹豫不决、动摇不定的做法表示失望,最终流失了大量选票。不过,尼克松的搭档也不怎么样,阿格纽在出任副总统后不久便因丑闻辞职了。
团结的象征也往往是选择搭档的出发点。在民主党的竞选历史上,有过不少内部相互残杀而最终导致竞选失败的情况。例如1980年吉米·卡特和特德·肯尼迪之间的争斗,结果是将白宫宝座拱手送给了罗纳德·里根。不过,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2004年克里选择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爱德华兹作为搭档,便很为媒体称道。而今,奥巴马与麦凯恩都面临相似的选择。尤其是奥巴马,在与希拉里苦战数月后,怎样考虑搭档问题颇受瞩目。如果能选择希拉里和爱德华兹,便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团结概念。
选择的过程就是造势
竞选搭档的遴选过程是严格保密的,而且人选往往也很多。4年前,克里用了4个月的时间来考虑副总统候选人的人选问题,他的名单上前前后后有25个人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从未向外界透露过。为了尽可能地保密,克里与候选搭档的会晤都是在私下里进行的,连他的副手都不能参加。而在宣布搭档之前,竞选班子还让负责标语印刷和T恤衫制作的公司准备了5种不同的版本,比如在写着“克里-爱德华兹”的标语牌背面就印着“克里-格雷汉姆”。
纵观美国历史上竞选搭档的甄选,人们或可将其描述为理智与情感的取舍。一方面,总统候选人有自己的喜好和倾向,有可能的话,总还是希望选择一个和自己比较默契的人选。但在另一方面,候选人还需要从大局考虑,做最有利于竞选的选择,即便并不十分喜欢对方,甚至以往都没打过交道,也要理性从事。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搭档的酝酿和选择还有着造势的功用,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奥巴马为什么要耐心选择。搭档的选择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政治,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引起舆论和民众的兴趣,继续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奥巴马在影响舆论方面的成功,很有可能成为2008年美国大选最值得总结的经验之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