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植物油1 |
变身植物油2 |
来源:新知客
植物油“炼”成杀手
文/ 刘夏
老年痴呆症、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都是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引发的疾病。反式脂肪酸是什么?它有着花样繁多的别名,让人在食品包装袋上难以辨认。
从超市的货架上取下几种食品,先不要放进手推车,看看包装上的配料表,你不难发现上面赫然印着以下几种名称: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精炼植物油。对于这些字眼熟视无睹的消费者大概不会猜到,它们的成分其实是名为“反式脂肪酸”的同种物质。
西方世界与“反式脂肪酸”的抗争从未停歇,对比他们,中国一直以来的平静显得异常。但随着近些年整个社会对生活质量的强调,和谐饮食、健康养生的理念一道深入人心,这使得人们也渐渐地开始认识到“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结果猛然间发现它在我们的食谱中几乎无处不在。
研究人员在超市里60%的食品上发现了“反式脂肪酸”的其他化身:人造黄油、沙拉酱、蛋黄派、奶油蛋糕、巧克力、方便面、麦片、糖果、冰激凌等等。而它在配料上的“署名”可能是“氢化植物油、人造脂肪、植物奶油、起酥油、精炼植物油”等其中之一。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寻找“反式脂肪酸”的踪迹似乎并非难事,而在一些距离“奶油状”相去甚远的情形下却难以辨出,如:咖啡伴侣和奶茶当中的“植脂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反式脂肪酸”并非西方专利,它的危害也没有中西之别。当中式早餐的煎蛋和馒头片由白变黄、由软变硬,并伴有丝丝白烟,“反式脂肪酸”已经在无形中产生了。况且,西风吹来大洋彼岸的生活方式日渐受到年轻人追捧,拉开上班族的办公桌抽屉,薯片、苏打饼干、凤梨酥、速溶咖啡⋯⋯尽是富含“反式脂肪酸”的储备粮。
这些东西的危害性早不是秘密,除不得已用来饱腹,没有任何价值。但,人们还是对其无法割舍。或许问题在于,我们知道它很坏,但并不具体知道有多坏。与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有关的疾病有许多,比如老年痴呆症、母乳质量不佳、伤害精子、心脏血管疾病、癌症(乳腺癌)、糖尿病、肥胖症、免疫力不足、必要脂肪酸不足和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还会损害神经系统的健康。
尽管“反式脂肪酸”对身体无益,但只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更何况,完全不摄入的想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制定出权威的规范和参考是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早在2004 年,丹麦立法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规定为“不得超过2%”,这意味着基本上不能使用。在之后的2006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要求,“实行对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的强制性标示”。加拿大也从2005 年起,在营养成分的标示义务中把反式脂肪酸作为标示对象。荷兰、瑞典、德国等国家在2003 年之后的几年里,先后制定并推荐了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限量,同时要求食品厂商将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添加到营养标签上。一个名为BanTransFats.com 的美国网站活跃在互联网上,它积攒了众志成城的民间力量。上面有关于“反式脂肪酸”的科学解释,有网友的疑虑解答,还有活泼的图片漫画。一个小小的网站却可以惠及无数美国人,无论网络上还是网络下,这样一种关注的态度似乎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遗憾的是,中国这边迟迟没有声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标准进行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