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地震灾情及抗震救灾阶段性工作情况

   雅安市“5.12”地震灾情

   及抗震救灾阶段性工作情况

     (2008年6月27日) 

  一、“5•12”地震在雅安造成巨大灾害

  雅安市是全省“5.12”汶川地震六个重灾区之一,6月18日,我市石棉县又发生4.2级地震。地震给雅安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初步统计,我市因地震灾害死亡33人,失踪2人,受伤1362人,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47.6亿元。其中,灾情损失最严重的是汉源县,其次是宝兴县、石棉县。

  (一)受灾范围广,灾情严重。

  “5•12”特大地震造成我市148个乡镇受灾,受灾人数89.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6%。全市房屋受损62.9万余间,倒塌4万余户15.43万余间,有10.4万余人因房屋被毁不能回家;国道318线(川藏公路)、省道210线(成都经雅安至阿坝州汶川)多次出现塌方中断后疏通、疏通后又塌方中断的情况;全市受灾学校564所,校舍受损面积51.9万平方米;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受损较重。在6月18日石棉发生4.2级地震后,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灾情。

  (二)汉源地震烈度大,老县城已成“立体废墟”。

  瀑布沟电站主要淹没区、移民工程重点县—汉源,在这次地震中因远距异常,成为重灾县,经国家地震局专家组5月15日现场鉴定,初核汉源县城老城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9度,即建筑结构严重破坏、损毁严重、无法恢复、只能重建。

  我们分析,汉源离震源远但受灾特别惨重的主要原因是:汉源县城区地质状况复杂,地处大滑坡群体下方,经常遭受泥石流袭击,早在1992年就被确定为滑坡体和泥石流多发区域,1994年被国家列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而汉源县的房屋设计抗震度均只有7度。由此造成了在这次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中,汉源县受灾特别严重,灾情以居住场所和家园受到破坏无法居住为特征,4.3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县城职工0.9万,县城居民和农村居民1万,其他乡镇农村居民2.4万)。老县城房屋损坏面积达85.2%,基本被摧毁,成为一座“黑城”、“死城”,一座“立体废墟”。

  (三)灾情特殊性十分突出,恢复重建任务异常艰巨。

  雅安市在全省抗震救灾的大盘中,就灾民的伤亡情况看雅安的灾情不是最严重的,但灾后生存、健康、重建与恢复难度特殊,任务极其艰巨。雅安市的灾民主要集中在汉源县,该县是水电移民库区县,地震提前摧毁了一个将被淹没的库区县城,灾民、移民身份重叠,灾民安置与移民安置任务交织,地震灾害的严重性、移民工作的紧迫性、维护稳定的艰巨性三方面因素叠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明显增大,恢复重建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灾情波及面大,恢复任务艰巨。

  一是中小学校舍严重受损,学生复课难度大,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秩序。由于校舍受损严重,目前,全市607所学校仅有112所复课,复课学生26799人,大多数学生提前放暑假,正常的教学秩序未恢复。二是境内通往甘孜和震中汶川县的318国道、210省道保畅通压力巨大。三是地震加剧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危害程度。受地震影响,新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265处,诱发原有800余个隐患监测点中的166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险情,随着汛期的到来,泥石流、滑坡、崩岩等可能造成次生灾害。

  二、应急抢险阶段的主要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在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定指示,最大限度地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市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社会稳定。

  (一)快速反应。

  当日14:35,在震波初息、部分市民惊魂未定时,市委、市政府克服正常通讯中断的困难,迅即反应,在雅的市委、市政府、军分区领导和市级各部门负责人自觉迅速聚集到市政府大院,紧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各方信息不断汇集,各条指令相继下达,各项抢险救援工作紧张有序陆续展开。

  一是畅通指挥体系。立即启动全市机要密码通信应急备份系统,从市到县(区)全部接通,确保上级指示迅速传达到县(区)、乡镇。同时,立即部署电信、移动等通信企业尽一切努力抢通通信,尽快恢复通信联络。

  二是迅速收集灾情。在地震带来的摇晃尚未停止的时候,迅即通过机要网络等系统收集汇总整理上报相关灾情。整合各类宣传报道和信息平台资源,9次电话连线央视、3次电话连线四川电视台,以最快的速度将我市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上报和通报。

  三是打通交通干线。迅速组织应急抢通,清除境内道路塌方障碍,全力保障辖区内国道108线、318线和省道210线三条抢险救灾生命线畅通。

  四是全力抢险救援。根据收集到的灾情,汉源县在雅安市七县一区中受灾最重、伤亡人员最多,迅速被确定为全市的重灾区。针对汉源县的严峻灾情,市级相关部门连夜组织调运血浆、方便食品、矿泉水等食品药品紧急援助汉源。在汉源以外的其他县(区)组织2000余名救灾人员及大量救灾物资迅速调运至救灾第一线,帮助抢救伤员,搜索被埋人员。

  五是维护社会稳定。针对部分群众的恐慌心理,迅速发布政府通告,安排宣传车在城市街道巡回宣传,镇静社会情绪。12日震后,即加强治安防范,实行24小时巡逻,保证因为担心而滞留在室外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市场巡查,严防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行为,积极组织物资调运,保障市场供应,确保基本生活用品供应不断档、物价不上涨,稳定民心。

  (二)领导有力。

  地震发生后,全市立即启动地震灾害处置应急预案,从组织机构、工作体系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细化安排。

  一是建立完善组织机构。迅速成立雅安市“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孟加,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守培任总指挥;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为副指挥长;总值班为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伊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总工会主席杨凯,市政府秘书长廖磊;指挥部下设救灾抢险、通讯交通、物资调配、安全稳定、宣传信息五个工作小组,统一指挥调度全市的抗震救灾工作。

  二是发挥领导表率作用。抗震救灾中,市委、市政府领导身先士卒,冲锋在前。“5.12”地震当日,在成都出差的市委书记徐孟加、市长刘守培火速赶回雅安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在指挥部成立后,合理分配领导力量,市委书记徐孟加带队于当晚9时赶到我市重灾区汉源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先后深入受灾乡村、新老城区等抗震救灾第一线现场指挥;市长刘守培在统筹指挥全市抗震救灾的同时,抽出大量时间率队先后深入学校、医院、市政部门、社区及县(区)指挥基层抗震救灾工作。市级领导分头挂帅,迅速展开救援救灾、安全稳定、通讯交通、信息宣传、医疗卫生、物资储备、排危抢险、市场供应等各方面工作。领导的表率作用在第一时间内鼓舞了全市干部群众与灾难作斗争的信心和斗志。

  三是整体联动高效运转。市委、市政府于5月13日下午召开全市抗震救灾工作紧急会议,通报全市受灾情况和工作情况,部署下一步的抗震救灾工作。会后,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围绕抗震救灾工作大局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自坚守工作岗位,做到了高效运转。

  (三)指挥有序。

  市“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当日17:30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值班领导坐镇指挥部开展工作,在应急阶段曾几次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指挥部每天至少召开一次到两次全市抗震救灾碰头会,汇总分析全市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相继发出了《关于做好地震抗灾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公告。同时,指挥部加强对县(区)工作的指导,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八个抗震救灾工作组,由市级领导带队,于5月14日分赴各县(区)抗震救灾第一线。整个指挥体系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工作有效。

  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来抓,以最快的速度解救和妥善安置受灾的群众。全市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没有让一名群众因救援不及时而伤亡,避免了所有能够避免的灾害损失,把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救援抢险的危急关头,基层党组织同心同德,不屈不挠,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坚强堡垒。地震发生后,全市30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派出100多个党员工程抢险队,对受损电力、通讯、交通等救灾生命线进行紧急抢修;连夜排查超市、餐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确保物资供应;10余名外科医生迅速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连夜赶往汉源参与伤员的紧急救治;在震后不到2小时的时间内,对涉水重点工程进行检查;对各县(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各重点企业等行业进行安全和环保检查,防止次生灾害和次生污染发生。

  ——在生死较量的关键时刻,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主心骨。在群众最需要温暖和关怀的时候,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受灾群众中去。市级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始终与灾区人民心相连、共患难;全市1000多名县(区)、乡镇党政干部按照分片负责原则,深入一线,了解灾情,收集信息,指挥抗震救灾工作;50多个市级相关部门的5000多名同志迅速吹响集结号,投入抗震救灾;坚决执行省市的命令,雨城、名山、天全等县(区)迅速点集民兵应急分队和预备役,火速驰援绵竹和什邡等极重灾区,开展卓有成效的救援工作。

  ——在惊心动魄的抢险一线,共产党员挺起脊梁,舍生忘死,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中流砥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市8万多名共产党员坚持、坚守、坚定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汉源县医院党总支、汉源县马烈乡马列村党支部、石棉县安顺彝族乡麂子坪党支部等许许多多基层党的组织和基层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奋力救灾,行动在一线,活跃在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近1200多支党员服务小分队、3万余名党员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救助受灾群众2.1万余人次,抢救伤员870余人次,转移安置受灾人员1.1万余人,抢修通讯基站40余个,维修损毁道路20余条……经过抗震救灾一线的洗礼和锻炼,711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17名同志被批准火线入党。

  三、过渡安置和恢复阶段的工作

  针对雅安灾情的特殊性,在妥善救治因灾受伤的1351人后,迅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和生产秩序的恢复上。目前,全市交通、电力、通讯、金融、邮政等基础设施已全面恢复,电力、自来水、天然气供应正常,商品零售价格平稳。

  (一)有序推进灾民过渡安置。

  一是努力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迅速查灾核灾,组织物资资金,及时解决灾民基本生活问题。截至6月25日,已下拨救灾资金19798.8万元(其中:省、市财政11919.2万元、社会捐赠4232.6万元,省级部门3647万元)。到24日,已发放67144名灾民临时生活救助金2063.84万元,救济粮778.31吨。

  二是搞好过渡安置房建设,千方百计保证灾民有临时住处。把活动板房安装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应急建设任务,加强与对口援建的湖北省沟通协调,切实做好地质勘察、规划选址、平整场地、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确保所有2.2万套44万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在7月底前安装完毕。同时,组织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强、自立、自救。截至6月25日,已安装过渡活动板房11804套(其中汉源7657套,学校教室63412平方米),累计到货20037套。已恢复受灾房屋47.7万间,占应恢复总数的41.74%,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三是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加大灾民临时居住地和废墟危房区域的卫生防疫力度,组织对灾民临时安置点周围的餐馆、食品销售点、灾民盒饭加工点、饮用水源、过往车辆等重点场所进行监控检查或环境消杀,防止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建立乡村卫生服务队,分区分片包干到所有受灾乡村,迅速实现卫生防疫力量全覆盖。建立健全灾后疫病专报和疫情监测分析制度,实行灾后疫情和食物中毒零报告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无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事故及传染病疫情发生。

  (二)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快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72户中有343户企业复工,占规模企业户数的92.20%,其余29家继续停产。双抢工作已全面结束,小春丰收已成定局,小春粮食总产量86951吨,完成计划的100.65%,大春播种面积144.4万亩,完成计划的100.1%。旅游产业恢复正常,来雅游客人数回升,秀雅宁安的雅安正在成为乡村度假旅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就市民关心的学校复课问题,我们确定了市上宏观指导、微观支持和“两个确保、市县(区)分级负责”的原则,已组织力量,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鉴定并签字确认和分类处置,对校舍受损、结构没有受到破坏的,通过加固维修后投入使用;对结构受到破坏、无法通过维修加固使用的学校,采取搭建过渡活动板房解决教室问题;并做好学校避雷设施,确保安全,确保高考、中考正常进行和9月1日全市所有学校全面复课。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三)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切实防止多灾并发、灾上加灾,各种灾害叠加造成更大的灾难。截至目前,已排除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落实搬迁转移措施102处,监测预警措施963处,保护群众67594人,占受威胁人口的100%,修复受损水库12处。

  (四)加强对救灾资金物资发放的监督检查。

  这次救灾款物数量巨大,截至6月20日,我市共接收救灾资金总额26164.69万元,接收206个单位的救灾物资644车。从接到第一车救灾物资开始,市委就高度重视救灾物资监管工作,整个过程市委全程参与,及时纠偏,T字形捆绑,单位一把手第一责任,主体责任在县(区),县(区)同时也对市上形成监督。我们要求,除“三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教育基金会)以外,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收到的所有捐赠资金和特殊党费,无论捐赠方任何意向,一律由本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绝不能以任何名义发放。

  我们依照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抗震救灾物资分配办法、管理使用情况的公示办法,主动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和去向,市县重点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乡镇重点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发放情况,社会团体和组织等接收单位也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使用情况,确保救灾物资分配和采购规范有序。

  严格实行抗震救灾款物入库、出库登记制度、日报制度、台帐制度和排序发放制度,坚持调查摸底、张榜公示、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群众知情。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监督资源,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自身的职能出发,强化监督工作,建立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协同一致、简约高效的资金物资监督机制。重点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资金物资集中、社会关注程度高、容易发生问题的领域进行监督检查。

  从近期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我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前期赈灾物资和所需物资存在结构性矛盾,食品类救灾物资存在积压或局部、个别平均发放问题。二是各县区受灾群众享受补助确定的标准不一致,县(区)之间执行不平衡,群众反映强烈。三是资金管理制度和手续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公示内容不够全面,部分地方款物发放标准、受助条件没及时公示,群众对因灾享受补助的条件和帮扶措施心存疑虑。上述问题的存在,引起信访举报和反映大量增加,截至6月19日,已达679件(次),省上对此也极为关注。我们已及时核查一批群众信访举报,对少数违纪违规干部和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

  1、针对群众反映名山县黑竹镇救灾物资发放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成立调查组,深入受灾农户,逐户核查,掌握了真实情况,在澄清事实的同时,对核查中发现的物资发放公示不及时、帐篷开始出现多余的现象,提出了检查建议。

  2、汉源县严肃查处了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擅离职守的富林镇流沙河社区副主任李军,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查处了富春乡卫生院院长毛龙书擅自变卖救灾药品的行为,给予毛龙书行政记过处分。3、名山县对在“5•12”地震引发的突发事件中处置不力的县质监局局长胡庆林进行了调查处理,责令其写出书面检讨,并在全县通报批评。

  4、雨城区严肃查处了晏场镇宝田村村民陈德贵诬告正在抢险第一线的预备役军官私分抗震救灾物资案,依法作出对陈德贵行政拘留10天的治安处罚。

  同时,加强对抗震救灾中干部工作不力的组织处理力度。截至目前,县(区)对在抗震救灾中工作不力3名乡镇党委书记就地免职,对7名工作滞后的乡科级干部诫勉谈话。通过综合运用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手段,进一步严明了抗震救灾工作纪律。

  (五)顾全大局,支援极重灾区。

  加强路面管控和交通引导、疏导,维护交通秩序,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处置工作,以“降事故,保畅通”为目的,在S210线、G318线雅安段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排除交通障碍和安全隐患,帮助抗震救灾车辆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抗震救灾物资运送安全。截至6月25日16:00,共有13331辆救灾车辆顺利通过S210线雅安境内进入灾区,返回12432辆,共计25763辆抗震救灾车辆往返S210线雅安段,有效地支援了震中地区的抗震救灾。

  同时,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密切关注和支持省内其他受灾地区的救灾工作。紧急调派两批次武警、民兵预备役共计1600人,挑选260余名职业技术学院医护专业学生组成抗震救灾志愿队,奔赴德阳、绵阳等重灾区帮助抢险救灾。从废墟中抢救出生还者199人,救治转移重轻伤病员1060人,转移被困群众5617人,挖掘遗体733具,清理废墟12585平方米,装卸分发救灾物资16393吨,抢救重要装备价值仅在东汽就达9200多万元,挖出银行现金600多万元,挖出群众贵重物品价值300多万元。对重灾区消毒面积达105万平方米。

  同时,在自身救灾物资和人员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组织39车的食品、49车皮的帐篷及60车皮的救灾物资等紧急支援德阳、绵阳、广元等重灾区。积极救助大量涌入我市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状态的来自阿坝州的灾民,共输送灾民10544人,为他们提供了饮食、交通、住宿等服务,保证他们在雅期间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车送。

  四、积极为重建做好准备

  继续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对接,把重建工作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灾后重建项目工作。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转发全市各县(区),提高农房抗震设防标准,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相结合,为农村居民恢复重建做好技术支持。凡按规定必须进行地震安全鉴定的建设项目,必须首先作出安全论证,严格按地震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目前,全市“1+9”规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已规划灾后重建项目31个,恢复重建总投资250亿元。

  按照震后国家地震部门的要求,调整全市建筑设防烈度,在国家新的标准未出台之前,依靠科技,确保安全,优化设计,厉行节约,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新建和加固的设防,8度地区按8度丙类或乙类设防,7.5度地区按8度设防;7度地区按7度乙类或甲类设防。

  在汉源重灾县,我们把老县城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与新县城的规划与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注重把高起点规划新县城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结合起来,把选择安全可靠的地质环境同提高建筑质量和抗震标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个城市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美丽和谐的新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