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岁的刘玉峰是中铁五局电务公司西格项目部一名电力总工,他先后荣获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劳动模范”、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05年度“贵州省劳动模范”、2008年局“金牌职工”、中国中铁十佳专家型技工,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更被称为“窦铁成式”的专家型技工。岗位成才
1974年,刘玉峰出生在贵州遵义一个农村家庭。中专毕业后,他来到中铁五局电务公司。电气化工作虽是他的本行,但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白天泡在工地上进行测量,晚上呆在办公室查看资料、核对数据,一干就是夜里两三点,很快,他熟练掌握了电力工程施工工序和技术特性。
2005年3月,他接到通知,负责组织胶济铁路电气化工程的供电线施工,从技术工作一直到具体组织施工都由他一个人全权把关。他收拾好行李赶往施工现场,打前站、搞筹备。他负责的施工线路共计22.6公里,计划工期只有3个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施工任务,压力非常大。于是,他推行“点面结合,借鸡生蛋”的管理模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征地、测量、开挖、立杆、加固等工作,提前15天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了业主和项目经理部的高度赞扬。
2005年7月,公司安排他到京沪线从事技术工作。在京沪施工的硬横梁中,苏州站、无锡站的硬横梁是一种新的形式,因这两个站站台雨棚的特殊性,站台上的钢柱需要在雨棚上穿孔,然后进行分段、分体式连接。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他成立了QC小组,反复进行钢柱的实际断点测量,并及时与设计、厂家沟通,发明了“双空合臂”硬横梁施工新技术,最后全施工管段内的几百组硬横梁硬是一组没错地对号入座。此项技术,节约成本近100万元。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刘玉峰当过技术员、工班长、调度、项目责任工程师、项目总工,干过电力和电气化。施工过程中,成立QC小组8个,在公司开展的“百项技术公关”中解决技术难题22个,填补了3项国内空白,提出设计变更4次,为企业节约成本700万元。大胆创新
2005年,刘玉峰在京沪线施工。京沪线是一条“政治线、生命线”,而地下水位之高,行车密度之大,地下管线之多,是以前施工中从没碰到过的。
为了抓住施工中的黄金季节,在硬横梁施工中,他大胆推行了“倒排工序”的管理办法,以前施工时都是先施工基础后定做硬横梁,而在京沪线施工中要求先制作硬横梁,然后施工或同步施工基础,并且硬横梁和钢柱是用螺栓直接连接的,这就要求施工不能有任何差错,哪怕是一毫米的误差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施工中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由他亲自完成。当时,对每一组硬横梁的长度、每一根钢柱的高度、每一个基础的标高他最少要测量三次以上,最后按测量的数据进行比对,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后才得出最后的定货材料。乐于助人
2005年在京沪线施工中,八九月的苏州正逢雨季。有一天夜里12点多了,雨下得特别大,刘玉峰负责查的区间有十多公里,等到几百个坑全部检查完,天边都已经发白了……在回来的路上,他刚一上线路就发现有一棵大树被大风刮倒在铁路上,刘玉峰毫不犹豫地准备把它移到路边。京沪线车流繁忙异常,不到五分钟就会有一列列车经过。刘玉峰让同伴们站到钢轨外面接应,自己一个人走上铁道移开大树。移完大树不到20秒钟,一列列车就呼啸而过。
刘玉峰还参与了青藏铁路新增线路的建设。刚到青海刚察县,他就通过县希望工程办公室,联系到一名藏族失学儿童。刘玉峰不但为其捐款,而且还买了一些学习资料和用品送给他,最终帮助这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校园。
熟悉他的同事介绍,刘玉峰乐于助人,曾经多次捐款帮助生活困难的人。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他在项目部第一个带头捐款。参加工作以来,他捐助别人的总金额累计已达2万多元。愧对家人
刘玉峰把温暖和爱心无私地给了别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亲人,他却感到深深的内疚。1998年的5月,他母亲在临终前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刘玉峰她病重的消息,让他在公司安心地工作,就这样,他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在女儿眼里,刘玉峰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由于经常不回家,他只能用电话与女儿沟通。女儿说:“爸爸,家里有你没你都一样,反正我习惯了。”自女儿呱呱落地那天起,已有7个年头了,可刘玉峰真正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年。
在妻子眼里,刘玉峰是一个“不恋家”的人。有一年“五一”,妻子打电话说带女儿来工地看他,可他一口回绝了:“我们正在抢工期,工作太忙,哪有时间陪你们?”
刘玉峰说,其实他也很渴望回家陪陪妻子、孝敬父母、教育女儿,但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他只能把歉疚埋在心底。